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22
    综述
    青光眼手术的分类及进展
    李翔骥 贺翔鸽 朱小敏 敬晋 王薇 谢琳
    2021, 45(4):  273-27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1
    摘要 ( 635 )   PDF (1126KB) ( 40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目前已经和未来即将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青光眼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降眼压机制分为增加房水引流和减少房水生成两大类。根据房水引流途径,将增加房水引流类分为外引流和内引流两个手术亚类,并将内引流进一步分为Schlemm管途径引流和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减少房水生成类手术分为睫状体光凝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冷凝术三个亚类。目前,在外引流手术方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仍是主流手术方式,多种类型青光眼引流装置也已广泛临床应用。内引流手术方面,以Schlemm管为引流途径的手术方式中,内外路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各式内路小梁切开刀、微支架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以脉络膜上腔为引流途径植入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新型以减少房水生成为目的手术方式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已不再局限于治疗无视力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73-279)
    Kahook双刃刀内路小梁切除术的应用进展
    鞠宏 蔡鸿英
    2021, 45(4):  280-28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2
    摘要 ( 6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Kahook双刃刀(Kahook dual blade,KDB)内路小梁切除术作为微创青光眼手术中的一种,可在较大范围内对小梁网进行切除,且不破坏临近组织,降低房水排出阻力,进而降低眼压,对多种类型青光眼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与滤过泡依赖手术比较,其操作简便,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不破坏结膜,不影响后续手术。本文对KDB内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原理、手术步骤、有效性、安全性、联合手术等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80-284)
    植入性缓释给药系统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韩笑 钟钰瑜
    2021, 45(4):  285-28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3
    摘要 ( 3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发病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眼压仍然是唯一可控因素。药物疗法以常规滴眼液局部给药为主,但其存在药物生物利用度低、患者用药方法不当及依从性低等问题。近年来,药物缓释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持续进展,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植入性DDS可分为可降解型和不可降解型,可使药物在眼内的有效浓度保持较长时间,尤为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的眼部疾病。近年来有5个新青光眼药物缓释装置(贝美前列素持续释放植入物、曲伏前列素延长释放植入物ENV515、曲伏前列素植入物iDose、曲伏前列素泪点栓、拉坦前列素泪点栓系统)投入临床试验。(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85-289)
    二氧化碳激光辅助的深层巩膜切开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田翼 党光福 杨骁
    2021, 45(4):  290-29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4
    摘要 ( 4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兴起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中,二氧化碳(CO2)激光辅助的深层巩膜切开术(CO2 laser assisted deep scleral incision,CLASS)以其微创、操作简便及并发症较少等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CLASS手术为传统的非穿透性滤过手术(non penetrating filtering surgery,NPTS)的改良,通过CO2激光的辅助,大大降低了传统NPTS手术的风险及操作难度。CLASS手术的降眼压效果虽然不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但是其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角膜内皮的保护及再次手术的可操作性都优于小梁切除术。同时,CLASS手术还可联合其他手术方式,为青光眼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90-295)
    球形晶状体的治疗进展
    郑佳蕾 邓麦可 蒋永祥
    2021, 45(4):  295-29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5
    摘要 ( 8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球形晶状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悬韧带晶状体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为晶状体脱位或不全脱位和继发性青光眼,并发症发生时间早,致盲率高,因此尽早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球形晶状体的治疗主要根据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而定,可以分为晶状体手术和抗青光眼治疗,晶状体手术包括晶状体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晶状体吸除+改良囊袋张力环植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抗青光眼手术包括YAG激光虹膜周切术、小梁切除术等。球形晶状体行晶状体手术后视力恢复明显,不同的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控制效果不一,手术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观察。(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95-299)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及其研究进展
    黄士通 杨扬帆 余敏斌
    2021, 45(4):  300-306.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1.04.006
    摘要 ( 6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phacomatosis pigmentovascularis,PPV)是以全身皮肤弥漫血管畸形合并全身皮肤弥漫色素增多为特征的先天性综合征,病变还可累及颅脑、眼部、全身静脉、骨骼等多个器官。PPV发病极为罕见,眼部表现特殊,可表现为青光眼、眼周皮肤鲜红斑、视网膜血管异常、脉络膜血管瘤、眼黑变、虹膜色素异常、虹膜发现乳头状凸起、眼底色素增多等。临床治疗应更关注PPV的皮肤外其他系统的病变,其青光眼的治疗十分棘手,多数仍参照Sturge-Weber综合征并发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00-306)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眼轴和屈光变化及影响因素
    钱舒怡 赵云娥
    2021, 45(4):  307-311.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7
    摘要 ( 4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和屈光变化规律是手术时机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的重要依据。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眼轴长度增长速率与许多因素,如手术年龄、单双眼发病,术后并发症等有关。术后的近视漂移难以预测,主要由眼轴长度增长决定,同时也受到手术年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时目标屈光度的计算等多因素影响。(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07-311)
    血脂异常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石雨 曾庆延
    2021, 45(4):  312-317.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8
    摘要 ( 4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脂异常与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紧密关联。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会促进MGD的发生,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可能会导致MGD进展。动物实验发现血脂异常会导致各种睑板腺病理变化。降血脂药物对MGD有一定治疗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2-317)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人工晶状体计算的影响
    迪力阿热木·艾力哈木 蔡岩 李钊 米尔阿迪力江·多力坤
    2021, 45(4):  317-321.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09
    摘要 ( 27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及其安全性通过多项研究已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PIOL植入术后的患者面临白内障手术的可能,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的计算是获得良好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PIOL植入术后前房深度、前房容积以及房角参数与术前数值相比有差异,少量研究发现IOL-Master测量的眼轴、角膜曲率以及通过多种公式计算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在PIOL植入术前与术后无明显差异,在临床上部分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由于屈光介质混浊而需要通过A超进行眼生物测量,然而PIOL植入对A超眼生物测量的影响尚未得出结论,因此需要更多针对PIOL植入对人晶状体度数计算影响的研究,为PIOL植入术后患白内障的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17-321)
    基质再生剂促进角膜上皮损伤愈合的研究进展
    李鹏伟 郭建强 刘江川 穆雅林
    2021, 45(4):  322-32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0
    摘要 ( 3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膜上皮急性损伤通常在48小时内愈合,而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和慢性角膜溃疡常常难以治愈。角膜上皮的愈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重塑。硫酸乙酰肝素(heparin sulfate,HS)是ECM的重要成分,可与细胞外基质蛋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特异结合,从而保护它们免受蛋白质酶解,促进组织愈合。近年来应用HS模拟聚合物组成的基质再生剂(regenerating agents,RGTA)促进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RGTA是能够完全抵抗乙酰肝素酶降解的纯生物工程聚合物,可替代受损组织中被酶解的HS重建ECM稳态。临床研究显示RGTA可有效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22-325)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发病机制与治疗
    张真 张悦 李萌茜 黎黎
    2021, 45(4):  326-33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1
    摘要 ( 6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是一类难治性角膜疾病,该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三叉神经损伤、神经形态改变、分泌功能及感受性下降,引起角膜炎性反应激活,从而导致角膜上皮缺损、愈合延迟、角膜溃疡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目前较成熟的治疗策略主要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使用;神经移植手术虽经临床证实有效,但因其手术难度高,创伤大等风险还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此外,新的药物如培高利特、姜黄素纳米胶束有望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26-330)
    眼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凝胶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孟捷 朱蓉嵘
    2021, 45(4):  330-33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2
    摘要 ( 3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凝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及与玻璃体类似的光学和流变性,能比较容易地进行玻璃体注射,且具有药物缓释的特点,可以作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缓释系统载体应用于各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已有多种类型的水凝胶载体在动物模型中研制成功, 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水凝胶,其中一些可在眼内持续释放贝伐单抗、康柏西普等抗VEGF 药物最长达 90 天,且眼内无明显炎性反应。抗VEGF药物从水凝胶中的释放一般经过初始释放阶段、扩散释放阶段和降解释放阶段。如何控制其在水凝胶中的缓释速率、提高载药量以及延长水凝胶在玻璃体内的降解时间等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30-334)
    血管生成素在眼部发育和相关眼病中的作用
    朱哲 张晨晨 肖骏
    2021, 45(4):  335-34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3
    摘要 ( 3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生成素和相应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构成了Ang-Tie信号通路,对于眼部脉管系统的生理性发育以及病理条件下的相关眼部疾病均发挥重要作用。在眼球发育期,Ang-Tie信号通路参与视网膜血管发育、原始玻璃体血管消退以及房角房水引流通道发育等。在成熟个体中,Ang-Tie信号通路在维持血管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失衡可破坏内皮细胞屏障功能,从而导致血管渗漏等病理改变,广泛参与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角膜等部位的血管性疾病。此外,目前已有多种针对眼部疾病的Ang-Tie通路相关药物正在研发中。(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35-340)
    氧化应激和自噬在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中的作用
    王佳静 计菁
    2021, 45(4):  341-34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4
    摘要 ( 3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导致60岁以上人群视力障碍主要原因之一。干性AM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的退化死亡,而氧化应激是引起RPE损伤的主要因素。在RPE抵抗氧化应激损伤的过程中,自噬起到关键作用。持续的氧化应激会降低细胞自噬,并激活炎性小体引发炎症,加重RPE损伤。自噬损伤在AM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41-345)
    脂质代谢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梁颖慧 陈一文 崔瑶
    2021, 45(4):  346-35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5
    摘要 ( 3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特征性改变是脂质在Bruch膜形成基底沉积物和玻璃膜疣,因而AMD病变的形成被认为与脂质代谢相关。膳食omega-3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mega-3 LC-PUFA)摄入量减少、循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升高与AMD风险增加有关。一些脂质代谢基因变异与AMD风险相关,但不是所有增加循环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基因变异均增加AMD的风险。视网膜脂质通过循环摄取、自噬降解、局部合成及分泌、外流等维持稳态,当稳态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局部脂质积累及过氧化,最终形成AMD特征性炎性病灶。但血脂颗粒在AMD中的作用以及究竟是局部还是全身HDL-C或两者均参与了AMD的发病尚不明确。且膳食中添加omega-3 LC-PUFA及现有的调脂药物治疗AMD的结果也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46-350)
    PI3K/Akt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彭宇 叶波 陈建苏
    2021, 45(4):  351-356.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6
    摘要 ( 4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引起的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也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晚期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磷酸肌醇3 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rotein kinase B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重要的调控机制之一,参与体内新陈代谢、炎性反应及细胞增生等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调控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视网膜神经损伤及炎性反应,参与DR的发生发展。通过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可以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减轻炎性反应、控制胰岛素抵抗、对抗视网膜神经损伤和氧化应激,从而对DR起到防治作用。然而,由于DR病理过程的复杂性,研究该通路在DR不同阶段对不同组织细胞的不同作用,以准确选择性地激活或抑制,最终有效改善和治疗DR的各种病理变化,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51-356)
    眼部血管内皮瘤的诊断和治疗
    杜一帆 吕小辉 张璇 王金锦 孙梅 何珊 王宁利 马建民
    2021, 45(4):  357-363.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1.04.017
    摘要 ( 7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内皮瘤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全身软组织、肝、肺、骨等部位罕见的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一般呈浸润性生长,偶尔也会出现转移。眼部血管内皮瘤为一种更为罕见的血管瘤类型,目前尚缺乏针对其良恶性的定位及统一的诊疗指南。眼部血管内皮瘤多原发于眼眶,也可原发于眼睑及泪器。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眼球突出,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肿瘤局部浸润生长伴眶骨壁破坏,全身转移较为罕见。病理改变多为血管源性内皮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内皮细胞因子CD31、CD34阳性。治疗方式以局部完整切除肿瘤为主,但术中应注意该肿瘤的出血倾向。手术切除辅以放化疗依然是原发于眼眶血管内皮瘤较为稳妥的治疗方案。(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57-363)
    IgG4相关性眼病与眼附属器淋巴瘤的关系及鉴别
    柳睿 马建民
    2021, 45(4):  364-368.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1.04.018
    摘要 ( 6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G4相关性眼病(immunoglobulinG4-related ophthalmic disease,IgG4-RO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部疾病,可以发展为淋巴瘤,但发生机制未明。眼附属器淋巴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发生于眼部的恶性肿瘤。IgG4-ROD和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具有相似性,故仅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来鉴别两者具有困难;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目前仍然是鉴定两者的金标准。(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6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