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22
    上一期   
    系统性综述
    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
    蒋晗笑 许叶圣 郑利斌 姚玉峰
    2023, 47(2):  97-103.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1
    摘要 ( 2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确定已发表文章中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方法 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2年3月的所有使用关键词“亚临床圆锥角膜(subclinical keratoconus)”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2位研究者分别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文章纳入标准是分析的亚临床圆锥角膜样本量>20眼;包含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文献质量。对所选文献的诊断标准和使用的检查仪器进行分析。结果 初步搜索共收集263项研究,其中207项研究被排除在外。最常使用的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对侧眼确诊圆锥角膜(66.07%,37/56);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缺乏任何圆锥角膜相关的发现/体征(35.71%,20/56);在裂隙灯显微镜、角膜测量学、视网膜检影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中显示正常的角膜(33.93%,19/56)。结论 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来定义亚临床圆锥角膜。最常用的亚临床圆锥角膜诊断标准组合为对侧眼确诊圆锥角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为正常的角膜。(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97-103)
    综述
    脉络膜容积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关系
    郑选力 林海双 万芮 张绍丹 梁远波
    2023, 47(2):  104-109.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2
    摘要 ( 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尽管尚未证明脉络膜容积改变与闭角型青光眼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更厚的脉络膜厚度及较高的脉络膜积液比例。静脉回流受阻和动脉血流量分布异常可能是闭角型青光眼中脉络膜容积增加的机制,脉络膜容积增加可能参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关键环节。(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04-109)
    青光眼患者管理现状
    司智博 张晨晨 郑雅娟
    2023, 47(2):  110-115.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3
    摘要 ( 2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患者需终身随访,将青光眼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进行管理至关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光眼患者管理策略不同,发达国家多采用分级诊疗制度及开展支持教育,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我国近些年对青光眼患者的管理也逐渐从三级医院负责制发展为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包括疾病的筛查、诊断及长期随访等各个方面。(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10-115)
    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研究进展
    刘建英 常笛 李婧 万修华
    2023, 47(2):  115-120.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4
    摘要 ( 2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房注射抗生素是在白内障摘除术毕将少量抗生素注入到前房以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最常用的药物是头孢呋辛、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头孢呋辛和万古霉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莫西沙星的作用机制为抑制Ⅱ、Ⅳ拓扑异构酶,干扰细菌的DNA复制、修复和转录。前房注射头孢呋辛和万古霉素的常规推荐剂量为1.0 mg/0.1 mL;莫西沙星迄今尚无标准剂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避免产生耐药性,建议应用剂量为0.5 mg/0.1 mL。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但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15-120)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炎性反应机制
    马慧 鲍永珍
    2023, 47(2):  121-125.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5
    摘要 ( 2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度近视是导致白内障及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高危因素。高度近视眼中PCO的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重、治疗风险更高。炎性反应在高度近视和PCO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度近视眼中的炎性微环境与PCO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度近视眼中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升高,参与了上皮间充质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收缩,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21-125)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透明角膜切口的研究进展
    李金秋 赵春梅 刘湘云 洪阳 刘豫宁
    2023, 47(2):  126-130.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6
    摘要 ( 2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手术中构造良好的透明角膜切口,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眼内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视觉质量。飞秒激光通过制作不同位置、角度、长度的多平面、多形状切口提升了切口的稳定性和密闭性,虽然切口形态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优于角膜刀制作的切口,但与术前预期仍存在差异。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切口对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凋亡、切口后弹力层脱离及创面重塑的作用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飞秒激光在角膜准确识别定位切口及制作切口的最优参数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26-130)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的研究现状
    姚爱琳 楚艳华
    2023, 47(2):  131-137.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7
    摘要 ( 3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理状态,特征是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  μm,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眼中。DSM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黄斑牵引、中心凹处巩膜和脉络膜的相对增厚、黄斑区Bruch膜的缺损有关。DSM常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等并发症,从而增加对视力损害的风险。对于无症状的DSM主要采取定期随访观察。出现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及显著视觉症状时,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补充激光光凝或口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尚待验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及相关眼底影像检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中OCT最为直观便捷,可显示黄斑的圆拱形特点及合并的其他改变。(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31-137)
    特发性黄斑前膜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赵易 杨桢 张琛 杨小丽
    2023, 47(2):  138-143.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8
    摘要 ( 1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越好、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术前影像学特征如黄斑形态、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完整性、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等对术后视力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38-143)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庞少芳 杨萌 胡博杰
    2023, 47(2):  144-149.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9
    摘要 ( 2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药物已成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一线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众多细胞因子参与DME的发生发展,且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DME预后相关。房水中基线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VEGF治疗后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VEGF受体-2可能作为评估DME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改变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高反射病灶、视网膜下液、血管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等均可预测和评估DME治疗效果。了解基线及治疗后的细胞因子水平、影像学改变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指导DME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探究DME的发病机制及寻找DME的潜在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44-14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玻璃体微环境的作用
    黄晓峰 郭泰 赵翰鹏 刘越 崔颖
    2023, 47(2):  150-155.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0
    摘要 ( 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视网膜缺血缺氧和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等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玻璃体微环境发生改变。玻璃体微环境是指玻璃体腔中能对视网膜细胞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影响的周围结构和成分,包括玻璃体中代谢产物、物理成分、细胞成分、生化成分,这些成分的改变可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细胞因子上调等多种途径促进DR进展。因此,了解玻璃体微环境的变化对防治DR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50-155)
    多模式影像检查在Coats病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
    周子义 窦国睿 王雨生
    2023, 47(2):  156-162.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1
    摘要 ( 2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ats病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为明显特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诊断Coats病视网膜血管扩张及渗漏的金标准。眼底照相及眼部B超也常用于Coats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但因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对Coats病诊断及随访帮助有限。OCT可直观呈现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并明确病变层次,为Coats的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术(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可对Coats病的血管病变进行准确评估。多影像检查如超广角眼底照相(ultra-widefield fundus photograph,UWF)及炫彩照相等,对传统眼底照相技术进行了补充。UWF和UWFA结合OCT及OCTA检查能为Coats病的诊断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56-162)
    IgG4相关性眼病的发病及恶变机制
    闫海涵 马建民
    2023, 47(2):  163-169.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2
    摘要 ( 4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G4相关性眼病(IgG4-related ophthalmic disease,IgG4-RO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表现为肿瘤样组织中以IgG4、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的疾病。目前IgG4-ROD的发病机制及恶变机制尚不明确。病原体感染后,固有免疫识别种系编码的病原体识别受体激活B淋巴细胞,在Tfh细胞的辅助下促进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同型转换造成了IgG4在组织中的浸润。B淋巴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与其共同促进纤维化。IgG4-ROD可恶变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免疫和炎症共同参与两者的发病过程。(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63-169)
    催产素在视皮层可塑性中的作用
    孙一帆 郝瑞
    2023, 47(2):  170-174.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3
    摘要 ( 2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合成的神经递质,催产素和星形胶质细胞在促进视皮层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暗饲养的小鼠降低了初级视觉皮层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催产素分泌也减少。催产素作用于生长抑素阳性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参与关键期的开启,并与成年后神经发生有关。不论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催产素都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产生影响,而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触消除作用与神经回路的细化密切相关。未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在成年小鼠中重新开启关键期,这意味着只要延缓星形胶质细胞的成熟就能延长关键期。(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70-174)
    眼眶原发性间叶性软骨肉瘤
    贾宏琴 蔡蓉蓉 毕颖文
    2023, 47(2):  175-180.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4
    摘要 ( 1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眶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较罕见的眼部肿瘤,男女发病率为1.1:1,单侧发病,好发于青年人,分子遗传学方法可检测到HEY1-NCOA2基因融合。疾病早期以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眼球压迫表现为主,严重者可侵犯邻近组织,但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非常少见。影像学上特征性钙化灶有助于术前辅助诊断。间叶性软骨肉瘤在病理组织形态上是具有典型双向分化特征的小圆细胞肿瘤,其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复发率高,术后加以放疗可改善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75-180)
    PCR技术在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
    王丹丹 许叶圣 郑利斌 姚玉峰
    2023, 47(2):  181-185.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5
    摘要 ( 1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疱疹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通过扩增目的基因,能在有限的眼部标本中快速、准确检测出可疑病原体。PCR技术经优化后更适合于临床检测,其中多重PCR可同时鉴别多种病毒亚型,所需标本量小且效率更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检测病毒载量,提示是否出现耐药以及是否可以停药;固相PCR减少移液误差,检测结果更为快速、稳定。深入了解各类PCR技术及其应用有助于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准确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81-185)
    过敏性结膜炎相关性干眼的发病机制
    焦溪婷 高宁 杨瑞波
    2023, 47(2):  186-191.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6
    摘要 ( 1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过敏性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也是引发或加重干眼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敏性结膜炎和干眼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前者可通过损害眼表上皮屏障、引起泪膜不稳定、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眼睑刷上皮病变等机制诱发或加重干眼。同时,干眼可因泪液量(相对)不足、眼表上皮屏障受损及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等促进并加重眼部过敏。此外,眼表菌群失调和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也是两者并存或相互转化的桥梁。(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86-191)
    学术简讯
    白内障术后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刘丽娟 李建军
    2023, 47(2):  192.  doi: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7
    摘要 ( 171 )   PDF (764KB) ( 8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读者·作者·编者
    《眼科》、《国际眼科纵览》可以直接使用的缩略语
    《眼科》、《国际眼科纵览》编辑部
    2023, 47(2):  169. 
    摘要 ( 437 )   PDF (680KB) ( 9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