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25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12, 21(1):  0-0. 
    摘要 ( 25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期以青光眼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内容涉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评价、闭角型青光眼筛查方法评价、局部降眼压药物最新专家共识、妊娠与哺乳期青光眼治疗思考、基于病因学因素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分类、小瞳孔极浅前房残余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讨论、小梁切除术治疗前后视神经形态学变化的比较、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与眼压波动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的关系、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模式探讨、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误诊病例报告等诸多方面。归纳本期青光眼相关文章的精髓观点如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前房角粘连范围、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晶状体混浊程度以及视力情况等制定,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时应注意具备规范、精细的超乳手术及青光眼手术技巧。闭角型青光眼筛查的众多方法目前主要是基于对窄房角的筛查,如何筛查和鉴别将来会发生急性发作或者慢性房角粘连者目前仍无定论。在六类青光眼局部降眼压药物中,2011年世界青光眼大会专家共识中将前列腺素类药物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药物。尽管目前没有高质量研究证明局部降眼压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有害作用,但妊娠的前3个月尽量不用药,妊娠3个月后除尽可能减少用药外,应采取减少药物全身吸收的措施,并多考虑激光治疗。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分为缺血缺氧型、免疫异常型、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型、内分泌异常型、眼压与颅内压失衡型等,这种分类有助于其临床治疗方式的转变。合并小瞳孔极浅前房的残余青光眼治疗可考虑行超声乳化为基础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包括前房角分离术、内窥镜下睫状体内光凝术等),对于术前眼压控制欠佳、人工晶状体度数预计超过25 D者,术中可采取玻璃体水囊抽吸0.2 ml或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计算机图像配比研究显示,成年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随着眼压的降低出现视杯缩小及相应视盘血管位置与直径的变化是较普遍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危险因素中,除峰值眼压外,还可能包括过大的眼压波动及β区萎缩弧进展。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可优先考虑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无效者依次行Nd:YAG激光晶状体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在虹膜、瞳孔异常及广泛周边前粘连之前即可出现眼压升高,仔细的前房角镜、角膜后部裂隙灯及角膜内皮镜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本期中,徐亮的述评文章用图示强调了加强户外活动是防治近视眼的关键,指出近10年来国内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大幅提高与快速城市化、学生活动空间小、长期近距离用眼、缺少户外活动有关。
    述评
    加强户外活动是防治近视眼的关键 —用图说明近视眼的形成原理
    徐亮
    2012, 21(1):  1-2. 
    摘要 ( 5758 )   PDF (1002KB) ( 59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尽管社会及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但青少年近视眼患病率非但不降,反而不断攀升。本文通过不同地区近视眼流行病学调查曲线说明近视眼高发的原因:(1)其患病率与年龄相关;(2)城市化、现代化、活动空间小是近视的危险因素;(3)近10年近视眼患病率大幅提高;(4)小学生近视眼高发,与学龄前教育相关。引用国外研究,并用图示说明近视眼是长期近距离活动、缺少户外活动所致。(眼科,2012,21:1-2)
    现阶段对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认识
    张秀兰
    2012, 21(1):  3-6. 
    摘要 ( 5158 )   PDF (2063KB) ( 61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于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其现代的处理原则、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以及临床疗效等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发展对青光眼治疗具有重要贡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如前房角粘连范围、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晶状体混浊程度以及视力情况等。规范、精细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青光眼手术技巧是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前提。要尽量避免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行联合手术。合并有白内障或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还是先青光眼后白内障手术抑或先白内障后青光眼手术仍需深入研究。对于其它类型的青光眼如恶性青光眼,急进地摘除晶状体也存在争议。(眼科,2012,21:3-6)
    经验介绍
    红霉素眼膏纱条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的应用
    张建天
    2012, 21(1):  6. 
    摘要 ( 2790 )   PDF (430KB) ( 48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闭角型青光眼的筛查方法
    孔祥斌, 何明光
    2012, 21(1):  7-10. 
    摘要 ( 3489 )   PDF (2113KB) ( 556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单、快速、高效、非接触、易操作及能够量化前房角结构是闭角型青光眼筛查追求的主要目标。手电筒斜照法、眼球生物学测量法、van Herick检查法、前房角镜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前房角扫描分析仪、Scheimpflug照相技术均有各自的优缺点,临床医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也可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眼科,2012,21:7-10)
    青光眼局部降眼压药专家共识和一线药物的发展
    任泽钦
    2012, 21(1):  11-13. 
    摘要 ( 3779 )   PDF (1408KB) ( 57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局部降眼压药物有六大类,临床指南中关于药物治疗的建议有利于指导青光眼治疗时的合理用药,尤其是目标眼压的确立及一线药物的选择。总体趋势是前列腺素类药物(PGA)将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局部降眼压一线药物。起始治疗后单药疗效不能达到目标眼压时可转换药物、增加药物、激光或手术治疗。转换药物的指征为起始治疗不能降低眼压或降低幅度不够,后者也可增加药物。PGA对前房角部分关闭者的降眼压需进一步评价。临床用药的选择路径应是一个从规范化到个体化的过程。(眼科,2012,21:11-13)
    焦点论坛
    妊娠与哺乳期间的青光眼治疗
    李建军
    2012, 21(1):  14-18. 
    摘要 ( 3419 )   PDF (2557KB) ( 53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妊娠对既往存在青光眼的妇女眼压多有下降作用。妊娠妇女青光眼药物治疗要考虑药物的全身性副作用对母体的影响以及对胎儿的可能影响两方面。目前多数抗青光眼药物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定为C类。尽管目前没有高质量研究的证据证明局部降眼压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有害作用,但妊娠的前3个月应尽量不用药。妊娠期间除尽可能减少用药外,滴药时压迫泪小点、闭合眼睑、吸走多余眼药均有利于减少全身吸收。需要手术的患者多数局麻药可用,在人类未显示其致畸性。小梁切除等滤过性手术时应避免应用抗代谢药物。妊娠妇女可更多地考虑激光周边虹膜切开、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等激光手术。(眼科,2012,21:14-18)
    病例报告
    青光眼滤过术后高眼压行多次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一例
    张文强, 周和政
    2012, 21(1):  18. 
    摘要 ( 2513 )   PDF (463KB) ( 48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点论坛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病因学相关因素与分型
    陈燕云, 梁远波, 乔利亚
    2012, 21(1):  19-23. 
    摘要 ( 4130 )   PDF (2632KB) ( 56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的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丢失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上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有一定差异。我们将NTG的发病机制可分为缺血缺氧型(存在低血压,合并心肌缺血、头痛和偏头痛、血浆内皮素-1水平增加、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缺血性颅脑病变等)、免疫异常型(存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抗视紫红质抗体、热休克蛋白的自身抗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抗体、抗磷脂抗体异常)、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型(如Alzheimer病、Parkinson病)、内分泌异常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眼压与颅内压失衡等,这将有助于NTG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转变。(眼科,2012,21:19-23)
    病例讨论
    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合并小瞳孔极浅前房的残余青光眼治疗
    陈虹, 陈晓明, 张秀兰, 郭文毅, 张虹, 黄钰森, 吕建华, 李建军
    2012, 21(1):  24-28. 
    摘要 ( 3884 )   PDF (3675KB) ( 54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人行虹膜周边切除(开)术后5年以上,就诊时眼压高,前房极浅、瞳孔较小,晶状体混浊。本讨论的目的是关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开)术后的长期随访,提倡残余青光眼的个体化治疗,介绍小瞳孔合并极浅前房的白内障手术体会。(眼科,2012,21:24-28)
    论著
    北京中老年人群倍频视野缺损的患病率及原因调查
    王亚星, 徐亮, 李建军, 张蓉秀, 孙秀英, Jost B. Jonas
    2012, 21(1):  29-33. 
    摘要 ( 7852 )   PDF (2278KB) ( 56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的倍频视野(FDP)异常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其主要原因。设计 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地区农村和城市特定区域40岁以上人群4 439人。方法 2001年对上述人群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及问卷调查。视野检查采用FDP C-20-1筛查程序检查,视野缺损标准定为至少1点出现异常。主要指标 倍频视野异常率及异常原因。结果4 439人中4 350人(8 617眼)(98.0%)完成FDP及眼底照相等检查。10.6%的眼出现FDP视野缺损。40~49岁人群中,视野缺损主要原因是病理性近视、青光眼、其他视神经疾病及白内障。60~69岁人群,最常见的视野缺损原因依次是白内障、青光眼和病理性近视。70岁以上年龄组最常见的视野缺损原因依次为青光眼、白内障和病理性近视。视野缺损与年龄(P<0.001)、近视度数(P<0.001)、居住地区(P<0.001)、教育程度(P=0.01)、核性白内障分级(P<0.001)及眼压(P<0.001)显著相关。结论 病理性近视、白内障、青光眼是40岁以上人群视野缺损的主要原因。(眼科,2012,21:29-33)
    小梁切除术后早期视神经形态学变化的图像配比研究
    李建军, 徐亮, 杨桦, 王亚星, 王爽
    2012, 21(1):  34-38. 
    摘要 ( 3662 )   PDF (3555KB) ( 53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成年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的视神经形态学变化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平均年龄(47.5±18.5)岁的青光眼患者57例57眼。方法 通过“同仁眼科电子病历系统”检索由本文第一作者在上述时间连续实施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内进行眼底数码照相的青光眼患者。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的图像配准法闪烁比较同一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底像,对视神经及后极部眼底形态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眼底像显示的视神经形态学改变。结果 57眼中,术后视杯缩小者43眼(75.4%),视杯明显缩小者30眼(52.6%)。视杯缩小者与视杯无变化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3.7±18.7)岁、(59.7±13.6)岁(t=-3.0,P=0.009)。视杯缩小者中慢性青光眼占95.3%(41眼)。术后视盘血管位置变化(主要是鼻侧血管向心性移位)者43眼(75.4%),其与术后视杯缩小呈显著相关性(r=0.775,P=0.000)。视盘及其周围视网膜血管直径变化者29眼(50.9%)。出现黄斑区视网膜水肿者13眼(22.8%)。结论 成年人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随着眼压的降低出现视杯缩小及相应的视盘血管位置与直径变化较为普遍,这种变化在年轻患者更为突出。(眼科,2012,21:34-38)
    图片病例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合并视盘水肿
    李彬
    2012, 21(1):  38. 
    摘要 ( 2481 )   PDF (924KB) ( 49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与眼压波动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的关系
    张亚琴, 徐亮, 张莉, 李建军
    2012, 21(1):  39-42. 
    摘要 ( 2868 )   PDF (2631KB) ( 50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神经损害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POAG、随访3年以上、眼底照片及眼压资料完整的患者115例(197眼)。方法 将患者初次就诊和末次就诊的眼底图片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下进行图像配准,通过叠加闪烁对比观察眼底病变的细微改变。平均随访(56.6±14.8)个月。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标准为盘沿丢失进展或伴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主要指标 可能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视神经损害进展98眼,未进展99眼,进展率49.7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神经损害进展与眼压波动(P=0.000)、峰值眼压(P=0.001)及随访时间(P=0.041)有关;卡方检验显示视神经损害进展与盘沿出血(P=0.02)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P=0.000)有关。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视神经损害进展与眼压波动(P=0.000)及视盘旁萎缩弧扩大(P=0.000)有关。视神经损害进展组与未进展组相比,眼压波动明显大,前者眼压波动值平均为(2.87±1.29)(0.89~7.21),后者眼压波动值平均为(2.11±0.94)(0.25~4.97);并且视盘旁萎缩弧扩大的比例明显增高,视神经损害进展组无β区萎缩弧者5眼(5.1%),有β区萎缩弧扩大者75眼(76.53%)。结论 除峰值眼压外,过大的眼压波动及β区萎缩弧扩大是POAG视神经损害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眼科,2012,21:39-42)
    图片病例
    真性小眼球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眼底与患者外观
    李建军
    2012, 21(1):  42. 
    摘要 ( 2338 )   PDF (810KB) ( 48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为主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手术治疗模式探讨
    由新英, 王涛
    2012, 21(1):  43-46. 
    摘要 ( 3589 )   PDF (2429KB) ( 54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为主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模式的可行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滤过术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有白内障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2例12眼。方法  对所有患眼优先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必要时联合术中抽玻璃体水囊及房角分离术;无效者再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或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除常规检查外,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后平均随访(15.8±5.2)个月。主要指标 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变化。 结果12眼中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0.38±0.17)mm,平均眼压(31.50±3.50) mm Hg。5/12眼经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5/12眼又联合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术;2/12眼又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2周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31±0.37) mm;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4.60±4.80)mm Hg;视力提高或不变。结论 本文小样本的资料显示,药物治疗无效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病例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无效者依次行Nd:YAG激光晶状体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模式是可行的。(眼科,2012,21:43-46)
    人工晶状体脱位49例临床分析
    王海燕, 庞秀琴, 何雷, 裴雪婷, 王绍莉, 卢海
    2012, 21(1):  47-51. 
    摘要 ( 3832 )   PDF (2525KB) ( 54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IOL)脱位的临床特点。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4-2011年治疗的IOL脱位 49例49眼。 方法 对IOL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指标 年龄、原IOL植入原因,发病时间,脱位IOL位置及类型,IOL脱位诱因,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 结果  49眼IOL脱位中,老年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者较多,分别占46.9%、28.6%。6例睫状沟固定IOL脱位均发生于手术1年后。脱位IOL53.1%位于玻璃体腔内。89.8%为C形襻IOL。IOL脱位75.5%由原眼部因素及手术因素引起。47眼(95.9%)实施 了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或再次缝线固定术治疗,术后2周裸眼视力0.1以上者占59.6%。结论   IOL脱位的发生与原眼部因素及手术因素有关。睫状沟缝线固定IOL术是治疗IOL脱位的有效手段,但睫状沟固定的IOL仍会发生脱位。(眼科,2012,21:47-51)
    囊膜拉钩联合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在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丁璐琪, 郑科
    2012, 21(1):  52-55. 
    摘要 ( 3436 )   PDF (2700KB) ( 5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囊膜拉钩联合可缝合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 年1月北京英智眼科医院治疗的15 例(19眼)脱位范围135°~225°的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方法 患者在囊膜拉钩的辅助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中同时植入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术前观察晶状体脱位的范围及方位。术后平均随访(16.4±4.8)个月。测量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裂隙灯检查了解IOL位置,有无后发障、玻璃体疝等,UBM检查张力环位置。主要指标 视力、并发症。结果19 眼(100%)均成功植入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最后一次随访时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未见IOL明显偏位、眼压升高、张力环嵌顿、后发障及玻璃体疝等并发症。结论囊膜拉钩联合可缝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可作为中重度晶状体半脱位者施行原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IOL植入术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可维持术后囊袋长期稳定性。(眼科,2012,21:52-55) 
    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抗大鼠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马科, 张海娟, 吴雁, 徐清, 游玉霞
    2012, 21(1):  55-59. 
    摘要 ( 5242 )   PDF (3236KB) ( 56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Lewis大鼠50只,F344大鼠25只。方法 Lewis大鼠作为穿透性角膜移植受体分5组各10只,A组为阴性对照组,给予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基质点眼,B组为普通环孢素滴眼液组,C、D、E组分别为0.5%、1%、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F344大鼠为供体。术后各组滴用相应的滴眼剂,每日3次。术后14天内每日、14天后每2日拍摄角膜照片,观察至术后28天。术后14天取大鼠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角膜排斥反应指数(RI)、角膜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A、B、C、D、E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8.1±1.37天、12.5±4.72天、12.11±4.46天、13.11±4.65天和13.56±3.88天(F=2.916,P=0.032)。普通环孢素滴眼液组,0.5%、1%、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与基质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普通环孢素滴眼液组与0.5%、1%、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D、E组RI分别为7.3±0.67、5.5±1.35、6.11±1.45、5.22±1.48和4.77±1.20,(F=5.782,P=0.001)。普通环孢素滴眼液组、0.5%、1%、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与基质组相比,RI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普通环孢素滴眼液组与0.5%、1%、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与0.5%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 结论 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与普通环孢素滴眼液具有相似的抑制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作用,2%环孢素A纳米粒滴眼液组效果优于0.5%浓度组。(眼科,2012,21:55-59)
    首选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与曲安奈德对比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的荟萃分析
    麻南, 李丹, 高付林, 胡莲娜
    2012, 21(1):  60-64. 
    摘要 ( 3511 )   PDF (2129KB) ( 51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综合评价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IVB)与曲安奈德(IVT)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设计 荟萃分析。 研究对象 Medline(1966~2011年)、EMbase(1966~2010年)、Cochrane图书馆(2010年)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10年)有关贝伐单抗与曲安奈德对比治疗DME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 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限定研究对象,通过Jadad评分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获得二者治疗DME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有差异的相关证据。 主要指标 中央黄斑厚度,最佳矫正视力,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IVB与IVT对比治疗DME的临床对照研究7项(共417眼)。首选IVB组与首选IVT组的患者中央黄斑厚度降低幅度的差异为-55.34 μm(95%CI: -104.51 ~ -6.17 μm,P=0.03);提高最佳矫正视力幅度的差异为-0.06(95%CI: -0.13~0.00,P=0.06)。首选IVT组发生眼压升高的比例是首选IVB组的14.3倍(95%CI: 4~50倍,P=0.000)。 结论 IVT治疗DME在降低中央黄斑厚度方面优于IVB,在提高视力方面二者相似,但安全性方面较IVB差。二者谁更适合作为DME的首选治疗,尚需更多前瞻性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持。(眼科,2012,21:60-64)
    去上皮瓣的Epi-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短期效果 
    董坤峰, 张印博
    2012, 21(1):  65-68. 
    摘要 ( 5503 )   PDF (1821KB) ( 59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去瓣机械法上皮下准分子屈光手术(Epi-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短期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08年4月至2010年11月邢台市眼科医院连续行Epi-LASIK手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213例,其中术中去除角膜上皮瓣者(去瓣组)110例,保留角膜上皮瓣者(传统组)103例。方法  回顾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屈光状态以及术后疼痛程度、Haze发生率、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 术后疼痛程度、Haze发生率、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结果 术前等效球镜度去瓣组与传统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t=1.62,P=0.11)。术后去瓣组上皮愈合时间(3.51±0.48天)比传统组(4.91±0.68天)快(t=17.25,P=0.0000)。去瓣组术后第3天和第5天疼痛程度比传统组轻(Z=11.89,P=0.000;Z=10.34,P=0.000)。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两组无差别(t=17.25,P=0.21)。术后6个月去瓣组Haze发生率(2.0%)低于传统组(9.6%)(Z=2.06,P=0.04);两组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t=-8.05,P=0.00;t=-8.92,P=0.00)。术后6个月眩光对比敏感度在高频区(18cpd)去瓣组(1.21±0.13 )优于传统组(1.15±0.12)(t=2.18,P=0.03)。结论 去除角膜上皮瓣可以加快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的恢复,缩短疼痛时间,减少Haze形成,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12,21:65-68)
    病例报告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误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例
    冯波, 唐炘
    2012, 21(1):  69-72. 
    摘要 ( 2686 )   PDF (1158KB) ( 50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泪总管探通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初步效果观察
    乔玉春, 王智霞, 陈静
    2012, 21(1):  70-72. 
    摘要 ( 3301 )   PDF (2151KB) ( 52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报告应用泪总管探通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初步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80例(80眼)急性泪囊炎形成脓腔但未形成泪囊漏的患者。方法 在全身与局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在急性泪囊炎泪囊脓肿穿孔之前,及时行泪总管探通术,从上、下泪小点引流脓液。每日广谱抗生素冲洗脓腔,直至急性炎症控制。主要指标 急性炎症控制时间及泪囊区炎症恢复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1例(1.3%)形成假道而改行泪囊切开引流术,79例(98.7%)患者均在3天内迅速控制急性炎症,皮肤未发生穿孔破溃。7~15天泪囊区皮肤基本恢复到正常颜色及厚度。结论 适时施行泪总管探通术是快速缓解急性泪囊炎急性炎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眼科,2012,2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