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既往述评
标准与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重视医学影像学在眼外肌麻痹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燕飞, 李眉
2013, 22(5): 289-291.
摘要
(
2538
)
PDF
(1955KB) (
45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MRI在先天性及后天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学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颅内病变可影响眼运动神经导致眼外肌麻痹,MRI能够直接发现神经与其邻近病变的关系。3D-FIESTA MRI 还能够直接显示颅神经(Ⅲ、Ⅵ、Ⅶ)脑池段的异常改变,为先天性神经源性斜视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99mTc-奥曲肽SPECT/CT在判断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及治疗效果评价的定量研究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眼科,2013, 22: 289-291)
病例报告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绿脓杆菌性角膜炎一例
梁庆丰 周敏, 潘志强
2013, 22(5): 291.
摘要
(
814
)
PDF
(1742KB) (
43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知觉状态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
赵国宏, 焦永红
2013, 22(5): 292-294.
摘要
(
2043
)
PDF
(1442KB) (
47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眼位,恢复双眼视觉。当术后过矫发生连续性内斜视,尤其是视觉发育未成熟的患儿,会导致双眼视觉的严重损害。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早期眼位过矫可通过干预知觉状态以减轻各种集合成分,减少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生。(眼科,2013, 22: 292-294)
疑点解析
验光后走楼梯试镜的生理学原因
刘萍, 王小兵, 吕梦
2013, 22(5): 294-294.
摘要
(
876
)
PDF
(386KB) (
44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点论坛
儿童弱视治疗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王洪峰, 王恩荣
2013, 22(5): 295-298.
摘要
(
20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儿童弱视治疗中,有许多标准及概念需要讨论:(1)脫镜指标。我们认为双眼裸眼远、近视力≥1.0半年以上者,眼位正常或斜视性弱视治愈后残余斜视度<5°者,远视屈光度≤+1.00 DS者,远视散光度≤+0.50 DC者可以脱镜。(2)弱视复发的概念。我们认为弱视经过治疗后,矫正视力≥0.9或裸眼视力≥1.0后,视力又下降,散瞳验光后证明屈光度明显增加,即弱视复发。依此,按治疗儿童弱视不同阶段,弱视复发应分:基本治愈后弱视复发、痊愈后弱视复发和脫镜后弱视复发三类。(3)治疗年龄限制范围。我们认为应为2岁半即可验光配镜开始弱视治疗,2~6岁是治疗儿童弱视最佳时期,治愈率最高,7~12岁是治疗儿童弱视适宜年龄,对13~18岁的儿童弱视也不能轻易放弃治疗。(4)治疗期限。我们认为在弱视基本治愈后应随访观察3年,脱镜后结束治疗最安全,视力回退率最低。(眼科, 2013, 22:295-298)
论著
MRI多颅神经异常与斜视诊断
满凤媛, 燕飞, 焦永红, 常青林, 鲜军舫, 王振常
2013, 22(5): 299-303.
摘要
(
18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MRI评价多条颅神经的形态学异常改变,分析其对斜视病因诊断的价值。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55例斜视患者。
方法
患者行MRI检查,采用3D FIESTA序列,分析脑池段颅神经的MRI表现。
主要指标
脑池段颅神经的发育情况。
结果
观察所有55例患者多对颅神经脑池段,发生颅神经异常的MRI表现包括:21例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者中,脑池段动眼神经2条未显示,38条动眼神经纤细;16例双侧眼球后退综合征、15例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和3例眼-面麻痹综合征中,脑池段外展神经41条未显示,19条纤细,2条脑池段外展神经走行区纤细索条影,1条起始位于脑干中部,1条走行区只见不规则形索条影。3例眼-面麻痹综合征和6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中,6条面神经、6条听神经、3条舌下神经脑池段未显示。
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颅神经脑池段的异常改变,为神经源性斜视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眼科,2013, 22: 299-303)
病例报告
以囊性眼为表现的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巨大囊肿一例
苏帆, 李月月, 鲁小中, 黑砚, 肖利华
2013, 22(5): 303-304.
摘要
(
804
)
PDF
(1648KB) (
45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的MRI病因学分析
李静, 燕飞, 鲜军舫
2013, 22(5): 305-308.
摘要
(
10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的MRI表现,分析外展神经麻痹原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42例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诊断证实的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MRI表现,包括病变部位、范围、信号和强化特征,结合外展神经的解剖特点,分析神经麻痹的原因。
主要指标
MRI表现。
结果
缺血性外展神经麻痹16例,患者均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脂血症等病史,MRI表现为颅内多发缺血灶、软化灶,老年性脑萎缩等。占位性病变15例,病变位于桥前池、岩尖和海绵窦,累及展神经脑池段、Dorello小管段和海绵窦段。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5例,1例有右侧颅骨多发骨折,出现左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其余4例均无明确颅骨和眼眶骨折证据。非特异性炎症4例,3例表现为海绵窦偏前部增厚、强化。其他原因包括重症肌无力1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术后1例。
结论
MRI检查有助于明确外展神经麻痹的病因及发病部位,进而指导针对性治疗。(眼科,2013, 22: 305-308)
99m
Tc-奥曲肽SPECT/CT对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的效果评价
罗莎, 王雪, 刘黎洁, 李眉
2013, 22(5): 309-312.
摘要
(
25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99mTc-奥曲肽眼眶SPECT/CT显像对活动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治疗效果评价的价值。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1例活动期TAO患者,37眼受累,5眼未受累。
方法
对活动期TAO治疗前后分别行99mTc-奥曲肽眼眶SPECT/CT显像及临床活动性评分(CAS),以评价治疗效果。
主要指标
眼眶与枕部颅骨的示踪剂摄取比值(O/OCC)、受累眼外肌组数(N)、临床活动性评分CAS。
结果
治疗前受累眼肌数N为(2.70±1.00)条,CAS为(5.49±2.04)。治疗前受累眼的O/OCC为(2.00±0.35),高于未受累眼的(1.14±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受累眼O/OCC为(1.38±0.30)、CAS为(1.78±1.18)、N为(1.16±0.93),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0)。而未受累眼治疗后O/OCC为(1.03±0.07),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2)。治疗前O/OCC、N与治疗前CAS有中度相关性(r=0.574,P<0.01;r=0.445,P<0.01);治疗后O/OCC与治疗后CAS有中度相关性(r=0.555,P<0.01),而治疗后N与治疗后CAS无相关性(r=0.235,P>0.01)。
结论
99mTc-奥曲肽眼眶SPECT/CT显像在评价活动期TAO治疗效果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眼科,2013, 22: 309-312)
病例报告
双眼抗青光眼术后脉络膜脱离7个月一例
王丹, 陈云珍 杜树波, 赵雪琴
2013, 22(5): 312-313.
摘要
(
859
)
PDF
(1333KB) (
45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泪腺腺样囊腺癌的MRI特征分析
郭健, 鲜军舫, 张征宇, 王新艳
2013, 22(5): 314-319.
摘要
(
24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泪腺腺样囊腺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MRI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经手术证实ACC患者26例,术前均行MRI扫描。
方法
所有ACC患者常规MRI扫描;同时对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相应量化指标。
主要指标
ACC动态增强的峰值强化指数(CIpeak)、峰值强化时间(Tpeak)、最大强化指数(CImax)、强化指数曲线(I型为持续上升型,II型为平台型,III型为流出型)、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
结果
26例均起自泪腺眶部,20例形态不规则,14例边界不清,12例边界清晰,6例累及颅内,9例出现骨质破坏。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其中3例内部出现高信号区;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增强后仅1例强化均匀,25例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6例伴有内部囊变、坏死区。泪腺ACC峰值强化指数(CIpeak)为0.9±0.41,峰值强化时间(Tpeak)为(109.3±58.5)s, 最大强化指数(CImax)为0.95±0.45。22例时间强化指数曲线中2例为I型,14例为II型,6例为III型。平均ADC值为(1.25±0.30×10-3)mm2·s-1。
结论
MRI可以清晰显示泪腺ACC的部位、形态、范围、边界及骨质侵犯,DCE-MRI及DWI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辅助量化特征。(眼科,2013, 22: 314-319)
病例报告
泪小管炎误诊一例
张呈浦, 王勇, 朱冬梅
2013, 22(5): 319-319.
摘要
(
829
)
PDF
(627KB) (
44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首发于眼结膜的淋巴瘤MRI特征分析
郭鹏德, 燕飞, 鲜军舫, 梁熙虹, 陈光利, 王振常
2013, 22(5): 320-323.
摘要
(
20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眼结膜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了解其MRI特征。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首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的21例眼结膜淋巴瘤患者。
方法
分析21例患者临床表现、MRI影像学特征和病理诊断。
主要指标
眼结膜淋巴瘤原发部位、范围及MRI特征。
结果
21例(25眼)患者中,病变位于上睑结膜4眼,下睑结膜7眼,上下睑结膜同时受累14眼;病变局限于结膜或眼睑19眼,侵及眼眶6眼(2眼累及肌锥外间隙、眼外肌和泪腺,3眼累及眼上肌群,1眼累及Tenon囊及视神经);边界欠清晰15眼,清晰10眼;17眼病变包绕眼球生长,8眼表现为眼球前部结节影。与眼外肌相比,所有病变T1WI均显示等信号,T2WI 18眼显示等信号,7眼显示稍高信号;18眼信号均匀,7眼不均匀或欠均匀。13例(15眼)进行增强扫描的病变均呈轻至中度强化,强化均匀8眼,不均匀7眼。7例(8眼)行动态增强扫描的病变,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平台型6眼,流出型2眼。
结论
眼结膜淋巴瘤MRI特征是呈等T1等或稍高T2信号,信号多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动态增强曲线呈平台型。(眼科,2013, 22:320-323)
连续性外斜视的病因及手术效果短期观察
李莉, 卢燕, 焦永红
2013, 22(5): 324-327.
摘要
(
1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生原因并探讨个性化设计的手术方式的术后效果。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7例诊断为连续性外斜视并进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者。
方法
对上述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发现内斜视的年龄、屈光度、矫正视力、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发生连续性外斜视年龄、斜视角度、眼球运动、屈光度、双眼视觉、实施外斜视矫正术年龄、手术方式与手术效果等。
主要指标
发病年龄、屈光度、斜视角度、眼球运动、手术方式、手术效果。
结果
本组17例患者中,11例1岁以前发现内斜视;实施内斜视矫正术年龄2~19岁,平均(6.79±5.39)岁(中位数年龄4岁);连续性外斜视发病年龄为3~21岁,平均(9.00±4.97)岁(中位数年龄8岁)。屈光度为-1.0 ~ +2.0 D者9例(52.9%),>+2.0 D者7例(41.2%),1例(5.9%)为高度近视(-10.0 D)。4例伴有单眼弱视;13例无双眼视功能;平均外斜视角度看近为45△(15△ ~ 95△),看远为50△(20△ ~ 105△);5例(29.4%)内转受限。3例行内直肌复位术,14例行内直肌复位术+外直肌后徙术。术后眼位14例(82.4%)正位,欠矫3例,1例术后半年眼位发生外斜漂移现象;术后三级视功能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
结论
本组连续性外斜视与内斜视发病年龄小,内斜视矫正手术实施年龄小,常伴有单眼弱视、无双眼视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对连续性外斜视进行个性化的手术设计,效果较好。(眼科, 2013, 22: 324-327)
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手术效果短期观察
刘丽丽, 于刚, 吴倩,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2013, 22(5): 327-331.
摘要
(
33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的特点及原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17例外斜视术后继发性内斜视并再次手术的患儿。
方法
总结17例患者既往外斜视手术方法和特点,外斜视术后出现内斜视时间、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中探查发现。选择间歇性外斜视50例作为对照组,以探讨继发性内斜视的原因。
主要指标
第一次手术外斜视的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处理,继发性内斜视出现的时间。第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是否合并其他类型的斜视、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后眼位。
结果
17例患者合并垂直斜视9例(52.9%),其合并中V征2例,合并DVD 4例;而对照组合并垂直斜视者9例(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P=0.01)。继发性内斜视出现时间为术后1~12个月,平均2个月。继发性内斜视患者16例为恒定性内斜视,1例为不典型周期性内斜视;17例中外展受限10例,手术探查发现肌肉滑脱2例,粘连综合征3例,3例术后进行缝线调整。17例患者治愈14例(82.3 %),2例过矫,1例欠矫。
结论
继发性内斜视平均在外斜视术后2个月出现,外展受限、粘连综合征、肌肉滑脱以及合并垂直斜视为继发性内斜视可能的病因,合并垂直斜视的复合斜视在手术后更容易出现继发性内斜视。(眼科, 2013, 22: 327-331)
左布诺洛尔对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的影响
吴桂玲, 胡琦, 吴琼, 杨帆, 王珂萌
2013, 22(5): 332-334.
摘要
(
11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不同时期应用盐酸左布诺洛尔对术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的影响,以推测其在稳定角膜前表面中的作用。
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
首次行LASIK手术治疗并连续进行随访的高度近视患者111例(197眼),术前屈光度:-6.00~-9.00 D。
方法
将以上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用药组) 74眼、治疗组Ⅰ(术后第1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77眼和治疗组Ⅱ(术后第14天开始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组)46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术前及术后1、3个月检测各组患者眼压,均进行动态对比分析。
主要指标
角膜前表面曲率。
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各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分别为:治疗组Ⅰ平均为(6.51±0.91)D,治疗组Ⅱ平均为(6.24±0.96)D,对照组平均为 (6.19±1.02 )D,治疗组Ⅰ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P=0.045),治疗组Ⅱ与对照组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760),治疗组Ⅰ与治疗组Ⅱ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7,P=0.148)。
结论
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局部应用左布诺洛尔有利于提高术后角膜前表面的稳定性。(眼科, 2013, 22: 332-334)
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眼调节功能的客观检查研究
邓秀静, 赵世强, 王小兵, 翟宁
2013, 22(5): 335-339.
摘要
(
20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用客观检测方法检查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的眼调节功能。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视光学门诊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58例。
方法
除视力检查、显然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眼镜度数检查、主观调节幅度检查外,使用Nidek AA-1人眼调节分析仪客观检测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的眼调节功能。
主要指标
调节幅度、调节滞后量和调节微波动的高频成分(HFC)。
结果
调节幅度检查显示24例(41.38%)调节幅度降低。客观调节功能检查显示41例(70.69%)存在调节功能异常,其中10例(17.24%)调节滞后;14例(24.14%)调节微波动HFC增加,包括调节紧张11例(18.97%)、调节痉挛3例(5.17%); 17例(29.31%)调节滞后和调节微波动HFC增加同时存在,包括调节滞后伴调节紧张14例(24.14%),调节滞后伴调节痉挛3例(5.17%)。
结论
本小样本的回顾性病例系列显示,计算机视觉综合征患者多数存在调节功能异常,其异常类型以调节滞后和调节紧张为主。(眼科, 2013, 22: 335-339)
薄壁滤过泡对青光眼患者泪液中抗坏血酸浓度的影响
辛晨, 王宁利, 乔利亚
2013, 22(5): 339-343.
摘要
(
16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薄壁滤过泡的存在对患眼泪液成分的影响。
设计
横断面研究。
研究对象
选择距抗青光眼滤过术后至少6个月的薄壁滤过泡患者10例、厚壁滤过泡患者11例和无滤过泡者15例。
方法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以上三组患者泪液中抗坏血酸的含量。
主要指标
泪液中抗坏血酸浓度。
结果
薄壁滤过泡组、厚壁滤过泡组和无滤过泡组泪液中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713.53±132.32)μg/ml,(502.52±93.90)μg/ml和(470.95±86.85)μg/ml,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8.117,P=0.000),薄壁滤过泡组抗坏血酸浓度显著高于无滤过泡组和厚壁滤过泡组(P=0.000, P=0.000),而厚壁滤过泡组与无滤过泡组间无显著差异(P=0.446)。
结论
青光眼患病术后薄壁滤过泡中的房水可经由菲薄的结膜组织渗出至眼表,改变患眼的泪液组成。(眼科,2013, 22: 339-343)
组织病理学切片与频域OCT对大鼠视网膜组织形态的对比研究
刘璐, 莫宾, 焦剑, 刘武
2013, 22(5): 344-348.
摘要
(
23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组织病理学切片(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及频域OCT在评价大鼠视网膜各亚层结构中的特点及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设计
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
健康Brown Norway (BN)大鼠12只。
方法
选择正常BN大鼠12只(24眼),频域OCT(Cirrus HD-OCT)对大鼠视网膜距视盘2 PD处进行扫描并测量各亚层厚度;处死大鼠后左眼行视网膜石蜡切片,右眼行冰冻切片,并分别测量距视盘2 PD处视网膜各亚层厚度,分析其形态学特点,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指标
大鼠视网膜各个亚层的厚度及形态学特点。
结果
石蜡切片所测大鼠距视盘2PD处视网膜厚度(166.98±9.07)μm,冰冻切片所测大鼠距视盘2 PD处视网膜厚度(209.06±10.41)μm,频域OCT测量值为(208.75±11.19)μm。频域OCT图像与冰冻切片测量结果接近,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而石蜡切片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除内核层外,频域OCT、石蜡切片以及冰冻切片测量的大鼠视网膜各亚层厚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石蜡切片较冰冻切片和频域OCT所测量的视网膜各亚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但组织层次更加完整清晰,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至细胞水平。通过频域OCT可以得到大鼠视网膜图像,但内界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之间分界不明显;冰冻切片方便快捷,相对石蜡切片更接近OCT活体测量的结果,但容易造成玻璃体后脱离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不完整。
结论
组织病理学切片(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及频域OCT在评价大鼠视网膜各亚层结构中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进行视网膜的定量研究时,冰冻切片和频域OCT更加准确,而在定性研究特别是细胞水平的研究中,石蜡切片的组织形态更加完整清晰。(眼科, 2013, 22:344-348)
教学园地
以PICOT原则凝练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与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
张新媛
2013, 22(5): 348-350.
摘要
(
1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梯队建设。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对来源于临床实践的具体问题进行凝练,并将目前所获得的最佳、与疾病相关的循证证据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使患者受益。本文结合目前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在研究教育体系中积极推广PICOT( P: population, I: intervention,C: comparator,O: outcome, T: time)原则的理解与解读,重视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眼科,2013,22: 348-350)
论著
帕瑞昔布钠对眼内容剜除联合义眼座植入手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袁一飞 张锐, 钱江 付海滨, 万凌光
2013, 22(5): 351-353.
摘要
(
19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帕瑞昔布钠对眼内容剜除联合义眼座植入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设计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对象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连续收治的在全麻下行眼内容剜除联合义眼座植入手术的患者60例。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A组在全麻诱导前和手术结束前分别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术后第1天起每天2次给予肌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共2天;B组在上述时间点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2 ml生理盐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苏醒后即刻(T1)、术后4 h(T2)、24 h(T3)、48 h(T4)的镇痛效果,观察药物的副作用。
主要指标
VAS评分,药物副作用。
结果
T1~T3时A组VAS评分分别为1.83±0.70、1.17±0.65、0.93±0.58; B组VAS评分分别为2.87±1.04、2.30±0.92、1.40±0.62。A组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T4时两组评分分别为0.57±0.50、0.67±0.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未观察到帕瑞昔布钠明显的副作用。
结论
帕瑞昔布钠对于眼内容剜除联合义眼座植入手术的患者术后早期(24小时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眼科,2013, 22: 351-353)
山东省部分医疗机构开展翼状胬肉手术情况的问卷调查
侯谊谊 张怡琳 宋鹏, 高华
2013, 22(5): 354-356.
摘要
(
11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山东省部分医疗机构翼状胬肉手术的开展情况,以便配合山东省卫生强基工程做好翼状胬肉规范手术的推广。
设计
横断面调查。
研究对象
参加2009年翼状胬肉手术临床应用技术推广培训班的73所医院。
方法
对来自73所医院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指标
能否开展眼科显微手术、是否配有独立科室及病房、翼状胬肉手术每年开展例数、开展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认为最恰当的推广方式、培训班最大收获等。
结果
现场共发出调查问卷75份,收回73份。省级医院10所(13.70%),市级医院43所(58.90%),县区级及以下医院20所(27.40%)。73所(100%)医院均能开展显微手术;68所(93.15%)医院备有独立科室及病房。年手术量小于50例的10所,50~100例的34所,大于100例的29所;开展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的45所;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的14所;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7所;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的7所。省级医院开展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率<10%的比例为88.89%,市级医院为58.06%,县区级及以下医院为20%。32所(43.84%)医院认为培训班为适宜推广方式;51所(69.86%)医院认为培训班最大收获是学习手术技巧。
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是目前山东省部分医院采用的主流手术方式,且复发率低。利用培训班授课对规范翼状胬肉手术、提高操作水平有益。(眼科, 2013, 22: 354-356)
患者眼药滴用方法的改进及效果评估
胡雅斌, 甄毅, 刘莎, 赵亚辉, 王文欣, 于佳, 万伟宁
2013, 22(5): 357-360.
摘要
(
9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改进的点药方法在帮助患者提高点药的准确性及避免药物污染中的作用。
设计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
2007年11-12月间在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病房接受治疗的27例患者。
方法
入选患者为单眼患病者,则患眼归入患眼组,正常眼归入正常组;若为双眼患病,则仅将视力相对较差的眼归入患眼组。以上患者演示自己点药方法,每位患者演示5次。记录患者5次点药中,能准确将药物点入结膜囊内的次数;记录能成功点入结膜囊内5次眼药,需要点药次数;记录点药过程中药瓶未接触眼周皮肤的次数。然后向患者示范并教会我们改进的点药方法,其后3天,记录患者点药情况。
主要指标
药物滴入结膜囊及药瓶接触眼周皮肤的次数。
结果
27例患者既往使用滴眼液的时间为(1.70±3.61)年。在5次滴药中有(3.00±1.82)次能够将药物滴入结膜囊内,向结膜囊内滴入5滴药物需使用(7.15±1.97)滴药物,5次点药中药瓶头部未接触眼周皮肤的次数为(0.37±1.33)次。学习我们改进的方法3天后,患者在5次滴药中有(4.62±0.63)次能够将药物滴入结膜囊内,向结膜囊内滴入5滴药物需要使用(5.37±0.63)滴药物,5次点药中药瓶头部均未接触眼周皮肤。此三项与学习新方法之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
结论
目前患者滴眼液的使用情况存在较大问题,将药物滴至结膜囊外而造成药物浪费,药瓶接触皮肤造成药物污染。采用新的点药方法后,可以明显改善上述问题,提高药物的使用率并避免药物污染的发生。(眼科,2013,22: 357-360)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