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雷珠单抗及康柏西普玻璃体注药术后前房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张熙芳 陈蕊 苗景鹏 齐越 邓光达 杨帆 佘海澄
    眼科    2021, 30 (4): 283-28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7
    摘要763)      收藏
    目的 对比雷珠单抗及康柏西普玻璃体注药术后前房阳性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2020年1-10月北京同仁医院日间病房行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患者877例。方法 玻璃体注药术均按统一操作标准完成。术后第1天应用裂隙灯检查前房细胞及房水闪辉,依据“国际标准化葡萄膜炎术语(Standardized Uveitis Nomenclature,SUN)工作组”标准分级。前房细胞或房水闪辉>0级为前房反应阳性,对前房反应阳性的患者记录是否给予药物治疗及后续随访。比较雷珠单抗及康柏西普组间阳性反应发生率差别,并应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GAMM)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指标 前房反应阳性率及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0.8±14.4岁(11~92岁)。平均注药次数为2次(1~3次),总注射次数为1148例次。1148例中 27例出现术后阳性前房反应,前房细胞分级为0.5+~2+,房水闪辉分级为1+~2+。雷珠单抗术后前房阳性反应发生率2.5%(18/721例),康柏西普为2.1%(9/427例)(χ2=0.176,P=0.674)。患者均无眼部疼痛及视力下降主诉,无睫状充血及前房积脓。除1例加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外,余患者均随访观察。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注射次数增加时,阳性前房反应发生率减少(OR=0.48,95%CI:0.26~0.88,P=0.017),合并玻璃体积血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时,前房反应发生风险分别增加8.27倍(P<0.001)及9.6倍(P<0.001)。前房阳性反应与年龄、性别、眼别及诊断无关(P>0.05)。结论 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玻璃体注药术后前房阳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及2.1%。合并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第一次接受玻璃体注药术时易发生前房阳性反应。(眼科, 2021, 30: 283-28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内源性眼内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刘夕瑶 毛菲菲 李丹 鲁丹 王胜男 孙挥宇
    眼科    2021, 30 (4): 290-29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8
    摘要331)      收藏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4-2021年北京地坛医院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内源性眼内炎患者 12 例(15眼)。方法 回顾患者住院病历资料。房水细菌、真菌培养,同时行宏基因组基因二代测序或G试验GM试验辅助诊断。玻璃体注药或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主要指标 视力、眼前节及眼底表现,房水培养结果。结果12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1.83±8.50)岁。伴肺结核4例,梅毒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3例,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3例(4眼),出现发热4例。15眼中8眼培养结果阳性(曲霉菌2眼,白色念珠菌1眼,隐球菌1眼,金黄色葡萄球菌2眼,表皮葡萄球菌1眼,链球菌1眼)。培养结果阴性的7眼中,2眼经G试验GM试验阳性诊断真菌性眼内炎,5眼通过宏基因组基因二代测序确诊眼内炎(大肠杆菌2眼,缓症链球菌1眼,流感嗜血杆菌1眼,少动鞘安醇单孢菌1眼)。7眼合并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4眼、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眼、EB病毒1眼)。10眼玻璃体注药,4眼行玻璃体切除术。14眼眼内炎得到控制,眼球保存,1眼眼球破裂。末次视力与初始视力比,9眼视力提升,4眼维持不变,1眼视力下降。结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内源性眼内炎早期诊治可获得较好预后,保留有用视力。眼内液细菌、真菌培养与非培养病原体检测技术结合可提高检测效率。应注意此类患者有并发病毒感染可能。(眼科, 2021, 30: 290-29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眼内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张旭 顼晓琳 李彬 彭晓燕 高飞 张志豹
    眼科    2021, 30 (4): 295-29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9
    摘要373)      收藏
    目的 探讨眼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2019年眼球摘除的眼内淋巴瘤患者12例。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形态以及预后。主要指标 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学分型、患者生存预后。结果 12例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58.2±10.9)岁。均无其他部位淋巴瘤病史。11例表现为视力下降。平均病程(12.7±10.3)个月。发病部位以脉络膜最多见(9/12),其中同时累及视网膜者1例,同时累及虹膜睫状体者6例;12例中仅位于虹膜睫状体者1例,仅位于视网膜者2例。原发脉络膜部位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多见(5/9),其次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3/9)。1例原发虹膜睫状体及2例原发视网膜的淋巴瘤均为DLBCL。发生肿瘤眼球外扩散者4例,其中3例为MALT,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MCL)。2例发生中枢神经转移者均为DLBCL。随访11~99个月。所有DLBCL患者眼球摘除后均应用甲氨蝶呤全身化疗,肿瘤位于脉络膜及虹膜睫状体的6例患者均存活,2例肿瘤仅位于视网膜者1例死亡;3例脉络膜MALT患者术后均未采取全身化疗,目前均存活。中枢神经转移的2例DLBCL患者1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 眼内淋巴瘤中脉络膜淋巴瘤多见。组织病理以DLBCL为主,其次为MALT。脉络膜DLBCL化疗后生存预后较好;脉络膜MALT易发生球外扩散,生存预后较好。视网膜淋巴瘤均为DLBCL,生存预后不佳。(眼科, 2021, 30: 295-29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高度近视眼SMILE术后早期角膜上皮重塑特点分析
    张秋露 宋彦铮 付彩云 翟长斌
    眼科    2021, 30 (4): 270-27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4
    摘要379)      收藏
     目的 利用前节OCT分析中高度近视行SMILE术后早期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20年5-8月北京同仁医院SMILE手术的、平均年龄(27.03±5.55)岁的中高度近视患者70例(140眼)。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术前屈光度、术前及术后1个月前节OCT所测角膜上皮厚度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术前屈光度、角膜前表面Ks、Kf及中央角膜厚度,术前及术后角膜中央0~2 mm、2~5 mm、5~6 mm范围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方向角膜上皮层厚度。 结果 术后1个月时中度近视组角膜中央0~2 mm(t=3.956,P=0.000),2~5 mm上方(t=5.898,P=0.000)、下方(t=7.333,P=0.000)、颞侧(t=8.011,P=0.000)、鼻下方(t=3.878,P=0.000)、颞上方(t=5.803,P=0.000)、颞下方(t=9.160,P=0.000),5~6 mm下方(t=4.668,P=0.000)、颞侧(t=7.470,P=0.000)、鼻下方(t=2.285,P=0.024)、颞上方(t=5.389,P=0.000)、颞下方(t=6.805,P=0.000)相比于术前角膜上皮均增厚。术后1个月时高度近视组中央0~2 mm、2~5 mm及5~6 mm各区域角膜上皮增厚[0~2 mm(t=6.144);2~5 mm(t上=7.770,t下=7.399,t鼻=5.294,t颞=8.902,t鼻上=5.599,t鼻下=6.413,t颞上=7.628,t颞下=8.055;P均=0.000);5~6 mm(t上=3.373,P=0.002;t下=2.927,P=0.006;t鼻=5.373,P=0.000;t颞=5.847,P=0.000;t鼻上=3.770,P=0.001;t鼻下=4.166,P=0.000;t颞上=4.826,P=0.000;t颞下=4.219,P=0.000]。术后1个月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r=-0.118,P=0.039)及术后Km(r=-0.210,P=0.013)呈负相关,与中央角膜基质层切削变化厚度呈正相关(r=0.272,P=0.000)。结论SMILE术后1个月中高度近视组角膜上皮厚度不均匀增加,以颞侧及下方明显;高度近视组较中度近视组增厚更多;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增加值与术前等效球镜、术后角膜Km负相关,与术中角膜基质切削深度正相关。(眼科, 2021, 30: 270-27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球后麻醉致眼球穿通12例临床特征分析
    曾蕊 杨嘉嵩, 李云鹏 李红惠 李文生,
    眼科    2021, 30 (4): 278-28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6
    摘要397)      收藏
    目的 总结球后麻醉所致眼球穿通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2019年四家医院因球后麻醉致眼球穿通患者12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平均随访(9.5±5.4)个月。主要指标  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术中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54.9±7.8)岁,女性8例。既往存在高度近视眼11例。球后麻醉的原手术分别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8例,单纯硅油取出术2例,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1例,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手术1例。眼球穿通均在手术中及时发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发现眼球穿通后,全部病例予以硅油玻璃体腔填充。拟行硅油取出的患者和黄斑劈裂的患者术毕时均予以空气填充。巩膜穿通的处理是清除视网膜前后的出血后予以穿通口处的视网膜激光光凝,如有视网膜脱离的情况予以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无视网膜脱离的情况予以消毒空气玻璃体腔填充。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为HM~0.6,其中10例较术前有提高。12例患者中,8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7例完成硅油取出术,硅油取出患者术后未见视网膜再次脱离。1例高度近视独眼患者后极部视网膜未复位,硅油未能取出。结论 球后麻醉致眼球穿通并发症后可造成严重眼部损害,及时恰当地处理可将眼部损伤减至最小。(眼科, 2021, 30: 278-28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白内障手术中发现悬韧带异常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生物测量特征分析
    裴雪婷 范志刚 卿国平 李栋军 王书华
    眼科    2021, 30 (4): 264-26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3
    摘要330)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白内障手术中发现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患者的生物学测量参数特征。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 年5月至 2020 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连续的PACG术前未明确悬韧带异常、白内障术中发现悬韧带异常者(术中悬韧带异常组)45例(45眼),PACG悬韧带无异常者95例(95眼),术前即诊断为晶状体不全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者41例(41眼),共181例181眼。方法  回顾三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三组患者的IOLmaster和UBM的生物学测量参数。主要指标 前房深度、晶状体拱高、晶状体厚度、眼轴长。结果 术中悬韧带异常组和悬韧带无异常组的前房深度[(1.61±0.31)mm、(1.74±0.35)mm, P=0.074]和眼轴长[(22.07±0.78)mm、(22.20±0.75)mm,P=0.650]无统计学差异。晶状体拱高在术中悬韧带异常组、悬韧带无异常组和晶状体不全脱位组分别为[(1.41±0.35)、(1.04±0.21)、(1.73±0.45) mm,P=0.000];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悬韧带异常眼的晶状体拱高 [(1.42±0.25) mm]、高于对侧健眼[(1.24±0.27) mm](P=0.049)。晶状体厚度在术中悬韧带异常组和晶状体不全脱位组[(5.14±0.26)、(5.18±0.29) mm,P=0.808]中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悬韧带无异常组[(4.89±0.31)mm,P=0.001]增厚。术中悬韧带异常组患者80%晶状体拱高>1.2 mm,晶状体厚度>4.9 mm。结论 PACG患者白内障手术前晶状体拱高超过1.2 mm同时晶状体厚度超过4.9 mm时应警惕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可能。(眼科,2021,30:264-26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头孢呋辛钠前房注射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郭作锋 周衍文
    眼科    2021, 30 (4): 275-27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5
    摘要327)      收藏
    目的 观察头孢呋辛钠前房注射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00例(100眼)。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50眼)超声乳化手术结束时前房内注射头孢呋辛钠1 mg(0.1 ml),对照组50例(50眼)前房内注射复方氯化钠溶液0.1 ml。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术者同一超声乳化设备在相同参数下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角膜内皮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HEX)、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主要指标 CD,HEX,CCT。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CD分别为(2472.23±312.24)、(2534.12±324.58)个/mm2(P>0.05),术后1个月时CD分别为(2338.32±356.89)、(2456.12±375.23个/mm2)(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HEX分别为(69.21%±12.51%)、(73.24%±15.68%)(P>0.05),术后1个月时HEX分别为(62.82%±14.61%)、(60.19%±16.3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CCT分别为(535.26±34.25)、(527.89±31.11)μm(P>0.05),术后1个月时CCT分别为(579.4±24.6)、(571.3±31.2)μm(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头孢呋辛钠1 mg前房注射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计数和形态无显著性影响。(眼科, 2021, 30: 275-27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儿童眼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张少波 王萍 程启琳 张琼 宁小娜 李养军
    眼科    2021, 30 (4): 300-30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0
    摘要435)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眼眶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3年4月-2019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眼眶LCH患者7例(8眼)。方法 整理、分析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结果 7例中5例为单灶性病变,2例为多灶性病变,均为男性,年龄8个月~10岁。病程3天~2个月。单灶性病变者,单眼发病,以眼睑肿胀为主要表现;多灶性病变者,单眼和双眼均可发病,以眼球突出为主要表现。眼眶CT:单灶性病变:眼眶外侧及外上方软组织肿物伴周边颅眶骨的典型虫蚀样破坏。多灶性病变:单眼或双眼眶软组织肿物伴颅眶骨多发典型的地图样骨缺损,1例伴肋骨虫蚀样破坏。眼眶MRI:肿物在T1WI呈中低信号,T2WI中高混杂信号,T1增强后病灶边缘及周围组织明显强化,病灶中心不均匀明显强化。组织形态学:病理性郎格汉斯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细胞等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D1a、CD207和S100呈阳性信号。单灶性病变行手术完全切除+骨腔刮除+骨质缺损修复+术中/术后局部曲安奈德注射。多灶性病变1例单眼受累者行手术完全切除+刮除骨腔+局部曲安奈德注射,1例双眼受累者行手术活检。术后均行全身静脉化疗。单灶性病变随访30~85个月,病变均完全消失,无复发;多灶性病变随访12~13个月,病变无进展。结论 儿童眼眶LCH典型表现为眼睑肿胀或眼球突出,CT或MRI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是主要诊断依据。单灶性病变可行手术切除病灶、刮除骨腔联合局部糖皮质激素注射;多灶性病变需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术后需全身静脉化疗控制病情进展。(眼科, 2021, 30: 300-30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严重眼外伤眼及硅油依赖眼的应用
    王大禹 朱晓博, 杨艳 李艳 张伟 李静
    眼科    2021, 30 (4): 311-31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2
    摘要631)      收藏
     目的 观察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CVB)用于眼球破裂伤伴眼内容物缺失患眼I期植入及硅油依赖眼II期植入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7-2020年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接受FCVB植入的眼球破裂伤(7例)及硅油依赖眼(14例)的患者。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平均随访(15.6±9.8)个月。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视网膜复位和外观情况。结果 21例(21眼)中男性17例(81.0%)。平均年龄(36.1±14.2)岁。全部病例术中无严重并发症。8例患眼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前眼压平均(6.81±3.34)mmHg,末次随访眼压平均(11.62±5.44)mmHg。所有患者术后前房深度≥2.5 CT。所有患者视网膜复位,获得满意外观。未见明显硅油乳化或渗漏现象。结论 FCVB I期植入治疗严重眼球破裂伤伴眼内容物缺失眼以及II期植入治疗硅油依赖眼,可在一定时期保持眼球形态,维持眼压,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负担。(眼科,2021,30: 311-31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51例睑板腺癌临床资料与院前诊治存在问题分析
    黄政钛 张珂 王丽丽 朱豫
    眼科    2021, 30 (4): 307-31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1
    摘要376)      收藏
    目的 分析睑板腺癌的临床资料及院前诊治存在的问题。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睑板腺癌患者51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流行病学信息、院前诊治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指标  临床资料、患病年龄、院前诊断和治疗经过,入院后情况和肿瘤的TNM分期。结果 51例睑板腺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9.8±13.0)岁;上睑29例、下睑22例。病史时间6个月及以内15例(29.4%),6个月以上36例(70.6%)。院前诊断眼睑肿瘤39例、睑缘结膜炎6例、霰粒肿6例。院前治疗过程中40例曾至少1次、最多5次手术。31例曾做病理检查,睑板腺癌14例、其他眼睑肿瘤15例、皮脂腺增生和霰粒肿各1例。入院时眼睑复发肿瘤29例、病检恶性转来进一步处理15例、未做治疗7例。肿瘤TNM分期:T1期3例、T2期29例、T3期13例、T4期6例。结论 本组睑板腺癌患者约70%未在发病6个月内得到适当治疗,临床和病理检查误诊率均较高,治疗多不规范,入院时多为复发和中晚期病例。目前中下级医院中睑板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待于提高。(眼科,2021,30: 307-31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透镜瓣移植修补结膜日光性角化病切除后组织缺损一例
    任晓宇 张铁民 侯保金
    眼科    2021, 30 (4): 319-32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4
    摘要579)      收藏
    一例59岁男性患右眼结膜日光性角化病,行结膜、浅层巩膜病损扩大切除联合全飞秒激光切除的角膜基质透镜瓣移植,术后7个月效果满意。角膜透镜瓣替代角膜材料是治疗眼表肿物组织缺损修补的供选择的方法。(眼科,2021,30: 319-32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房角镜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眼压失控一例
    荆琳 曾流芝 何宇 鲜依鲆 姚曼 范罕英
    眼科    2021, 30 (4): 320-32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5
    摘要621)      收藏
     一例35岁女性左眼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反复发作眼压失控,出现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行左眼房角镜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术后随访1年,无需降眼压药物眼压11~15 mmHg。仅术后3个月复发一次。认为GATT为安全有效控制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眼压的手术方式之一。(眼科, 2021, 30: 320-3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激光笔照射致巨大黄斑裂孔术后随访一例
    王雨晴 吴荣瀚 张招德
    眼科    2021, 30 (4): 322-32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6
    摘要448)      收藏
    一例10岁男性玩耍时被532 nm绿色单点激光笔照射左眼数秒钟致视力下降,形成黄斑区直径2733 μm巨大裂孔,经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及自体血清填塞手术,随访6个月视力0.08,裂孔闭合。(眼科, 2021, 30: 32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提上睑肌缩短术后结膜脱垂继发瘢痕性睑外翻一例
    王梓 周吉超 朱惠敏
    眼科    2021, 30 (4): 323-32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7
    摘要379)      收藏
     一例11岁女性进行超常量提上睑肌缩短术后继发结膜脱垂,多次褥式缝线矫正后继发上睑外翻。行左眼上睑外翻矫正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眼科,2021,30: 323-3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一例
    郑博迪 戴虹 刘强
    眼科    2021, 30 (4): 325-32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8
    摘要110)      收藏
    一例36岁男性,右眼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了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OCT示右眼黄斑旁视网膜中层高反射病灶。OCTA示右眼黄斑区浅层血管迂曲扩张,深层血管血流密度下降,enface图见黄斑区视网膜斑驳样改变。3天后视网膜出血加重。(眼科, 2021, 30: 325-32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Schwartz-Matsuo综合征漏诊一例
    王莎莎 朱璇 李颖洁
    眼科    2021, 30 (4): 327-32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19
    摘要96)      收藏
    一例25岁男性左眼被钉子击伤结膜裂伤缝合后5天后出现眼压高(62 mmHg)、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内皮水肿、房闪阳性,眼B超示左眼视网膜扁平脱离,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眼压恢复至正常,眼前节反应消失。(眼科, 2021,30: 327-32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种人工智能诊断模型与人工检测的一致性分析
    赵琦 杨文利 魏文斌 张永鹏 李蕾 张梦雨 郭婧
    眼科    2021, 30 (5): 355-35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6
    摘要494)      收藏
    目的 比较三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人工智能(AI)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眼底图像诊断模型与眼科医生诊断的一致性。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236例(468眼)糖尿病患者的彩色眼底图像。方法  患者每眼分别以黄斑和视盘为中心免散瞳拍摄两张45°眼底图像。以眼科医生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三种不同公司设计的AI DR诊断模型(模型1、2、3)进行DR有无检测、DR转诊检测、DR分期检测评价。主要指标 灵敏度(Se)、特异度(Sp)、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DR有无检测:模型1灵敏度为 95.8%,特异度为90.1%,AUC为0.930;模型2灵敏度为96.5%,特异度为85.2%,AUC为0.908;模型3灵敏度为 96.2%,特异度为83.5%,AUC为0.917。DR转诊检测:模型1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90.1%,AUC为0.933;模型2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89.3%,AUC为0.935;模型3灵敏度为 95.4%,特异度为89.8%,AUC为0.926。DR分期检测:模型1灵敏度为 72.9%~90.1%,特异度为93.9%~97.8%,AUC为0.854~0.930;模型2灵敏度为68.8%~92.1%,特异度为90.6%~98.2%,AUC为0.831~0.914;模型3灵敏度为75.0%~83.5%,特异度为89.2%~96.8%,AUC为0.849~0.917。结论 三种AI诊断模型对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DR有无及DR转诊检测的准确性均较高,可作为糖尿病患者DR筛查的辅助方法。(眼科, 2021, 30: 355-35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中产生前房气泡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王兴存 张广峰 朱立强 何皎
    眼科    2021, 30 (5): 360-36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7
    摘要603)      收藏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中前房气泡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2月-2017年11月解放军中部战区空军医院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且发生前房气泡的23例(23眼)患者。方法 将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中发生前房气泡的眼作为观察组,对侧未发生前房气泡的眼作为对照组。将前房气泡量分为三级:Ⅰ级气泡量较少均位于瞳孔缘内,Ⅱ级气泡量中等已遮挡瞳孔缘,Ⅲ级气泡量多无法暴露瞳孔。于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TOPCON SP-2000P)测量两组的角膜中央区单位面积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D)、六角形角膜内皮细胞(HEX)比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主要指标 CED、HEX比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CV。结果 前房气泡产生自鼻侧房角11眼(47.83%)、颞侧8眼(34.78%)、下方3眼(13.04%)、上方1眼(4.35%)。所有眼气泡均由房角移向瞳孔区。Ⅰ级、Ⅱ级、Ⅲ级气泡分别为15眼(65.22%)、7眼(30.43%)、1眼(4.3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时间点CED分别为(2901±180)个/mm2、(2833±153)个/mm2、(2852±149)个/mm2、(2835±171)个/mm2、(2863±117)个/mm2、(2854±88)个/mm2;HEX比率分别为(45.2±5.4)%、(46.5±5.4)%、(46.2±5.4)%、(47.3±5.5)%、(47.6±4.7)%、(47.7±4.5)%;角膜内皮细胞面积CV分别为(45.17±5.39)%、(46.50±5.43)%、(46.22±5.43)%、(47.32±5.50)%、(47.62±4.68)%、(47.72±4.52)%。对照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CED分别为(2989±349)个/mm2、(2948±246)个/mm2、(2958±331)个/mm2、(2972±321)个/mm2、(2958±342)个/mm2、(2962±355)个/mm2;HEX比率分别为(46.3±7.5)%、(44.1±8.2)%、(43.9±7.3)%、(43.7±7.4)%、(44.3±6.9)%、(43.9±7.1)%;角膜内皮细胞面积CV分别为(43.81±8.15)%、(46.41±6.37)%、(46.58±6.67)%、(46.73±7.12)%、(46.81±6.12)%、46.76±7.06)%。CE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6, P=0.022),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2,P=0.260)。HEX比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9,P=0.497),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6,P=0.004)。角膜内皮细胞面积C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06,P=0.746),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48,P=0.000)。结论 飞秒激光LASIK术中产生的前房气泡短期内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一定影响,但对六角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无明显影响。(眼科, 2021, 30: 360-36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3天高眼压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薛灿灿 李书珊 苗金红 张纯
    眼科    2022, 31 (1): 26-3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2.01.005
    摘要1235)      收藏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3天内眼压升高的发生比例及危险因素。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2-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连续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135例。方法  使用回弹式眼压计测量患者术后2、4、6~8小时、1、2、3天的眼压。任何时间眼压≥25 mmHg定义为眼压升高。生存期定义为从玻璃体切除术结束至第一次眼压≥25 mmHg发生时的时间间隔(小时)。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术后3天内发生高眼压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可视化不同病因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生存概率。主要指标 高眼压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135例患者中44例(32.6%)发生眼压升高,眼压升高在术后第1天发生率最高(20.2%)。Cox分析显示视网膜脱离的病因与眼压升高显著相关(P=0.006),以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作为对照,糖尿病性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和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眼压升高的风险分别为3.5 倍(P=0.002,HR=3.41) 和3倍 (P=0.010,HR=2.91)。糖尿病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和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和外伤性视网膜脱离(P<0.05)。结论 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后3天内眼压升高比例约占1/3,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天。对于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眼特别是糖尿病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及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者,术后第1天复查仍有必要性。(眼科,2022,31:27-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19-2021年同期春季过敏性结膜炎的急诊构成差异及原因探讨
    马楠 付晶 孟昭君 杨一佺 李健
    眼科    2021, 30 (5): 369-37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8
    摘要544)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春季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急诊就诊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3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急诊就诊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985例,2020年、2021年同期过敏性结膜炎患者912例、2343例。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数据,整理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等情况。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0~17岁)、青年组(18~45岁)、中年组(46~64岁)和老年组(≥65岁)。并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和花粉浓度指数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年龄、患者数量、空气质量指数、花粉浓度指数。结果 2019、2020、2021年3月同期眼科急诊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分别为1985例(34.5%)、912例(29.9%)、2343例(39.7%)。2019年未成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分别为541例(27.2%)、1083例(54.6%)、301例(15.2%)、60例(3.0%);2020年分别为125例(13.7%)、562例(61.6%)、177例(19.4%)、48例(5.2%);2021年分别为549例(29.4%)、1266例(54.0%)、251例(13.4%)、73例(3.1%)。2019、2020、2021年日过敏性结膜炎就诊量与空气质量指数无相关性(r=0.186、0.111、0.172,P均>0.05)。2021年日过敏性结膜炎就诊量与花粉过敏指数高度相关(r=0.908,P<0.001)。结论  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影响,2020年3月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数量减少为2019年同期的1/2,未成年人组患者就诊量为2019年同期的1/4。2021年3月北京市花粉浓度的升高增加了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眼科, 2021, 30: 369-37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OCTA观察不同活动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抗VEGF治疗的短期效果
    顾喆瑶 姚勇 奚婷 张春元 杨光
    眼科    2021, 30 (5): 349-35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5
    摘要540)      收藏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不同活动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的应答反应,分析其应答差异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影像学特征的关联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苏州市立医院北区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湿性AMD患者54例(54眼)。方法 根据OCTA检查的黄斑区CNV血管形态将患者分成活动性组(n=34)和非活动性组(n=20)。活动性组平均抗VEGF治疗(4.06±0.89)次,非活动性组平均抗VEGF治疗(3.83±0.79)次。观察两组间抗VEGF治疗前后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区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的差异性。治疗后平均随访(4.17±1.02)个月。主要指标 BCVA、CMT。结果 活动性组抗VEGF治疗后BCVA(LogMAR)为(0.36±0.12),较治疗前(0.59±0.10)明显改善(t=5.962,P=0.000)。非活动性组抗VEGF治疗后BCVA(LogMAR)为 (0.62±0.11),较治疗前(0.70±0.13)无明显改善(t=1.445,P=0.182)。活动性组抗VEGF治疗后CMT 为(286.17±97.47)μm,较治疗前的(350.09±131.09)μm明显减少(t=3.792,P=0.001)。非活动性组抗VEGF治疗后CMT 为(222.40±34.93)μm,较治疗前的(302.93±132.67)μm明显减少(t=2.756,P=0.015)。结论 OCTA显示的CNV血管形态学特征能有效评估AMD患者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湿性AMD活动性CNV对抗VEGF治疗有良好的应答。(眼科, 2021, 30: 349-35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儿童眶周毛母质瘤112例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任艳红 史彩平 朱慧慧 顾伟忠
    眼科    2021, 30 (5): 379-38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10
    摘要718)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眶周毛母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4年1月到2020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眶周毛母质瘤患儿112例。方法 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超声及病理学特点等。主要指标 患儿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超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112例中手术时年龄7个月到11岁2个月(中位数3岁8个月)。男性54例。发病部位眉弓74例(66.1%)、上睑29例(25.9%)、下睑7例(6.2%)、眼睑内眦部2例(1.8%)。57例术前行超声检查,38例(66.8%)瘤体内可见钙化,38例(66.8%)瘤体内或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影细胞及嗜碱性细胞,其中91例(81.3%)可见钙化,78例(69.6%)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所有病例经手术切除,术后无一例复发或恶变。结论 儿童眶周皮下结节应考虑毛母质瘤的可能,超声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早期手术完整切除治疗有效。(眼科, 2021, 30: 379-38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DBA/2J小鼠房水引流通道中色素颗粒分布及其与眼压关系的实验研究
    蒲丽萍 唐琪 田俊祺 卿国平
    眼科    2022, 31 (1): 33-3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2.01.006
    摘要620)      收藏
    目的 探讨色素性青光眼动物模型DBA/2J小鼠房水引流通道中色素颗粒形态、大小、数量与眼压之间的关系。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9周龄雄性DBA/2J小鼠20只(40眼)。方法 定期监测眼压和眼前节变化,12、20、28、36周龄随机各取3只(6眼),按眼压正常与否分成正常眼压和高眼压组。光镜观察不同眼压组房水引流通道结构及其内色素颗粒的分布。透射电镜观察前房和小梁网内色素颗粒的形态,用Image软件随机测量100个色素颗粒的直径,并比较不同眼压组小梁网内色素颗粒直径的差异。主要指标 眼压,前房和小梁网内色素颗粒的直径。结果 DBA/2J小鼠从20周龄起出现虹膜色素颗粒脱失、播散,虹膜基质萎缩伴透照缺损。12和20周龄小鼠均未出现高眼压,28和36周龄分别有36.4%和75%的小鼠眼压升高。不同周龄间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82,P<0.001)。与正常眼压组相比,高眼压组虹膜厚度变薄,前房内和虹膜前、后表面富含色素颗粒的细胞堆积,前房角变窄,小梁网内大量色素颗粒沉积。DBA/2J小鼠前房内色素颗粒的形状为圆形,平均直径(0.44±0.12 um);或椭圆形,平均长度(0.77±0.20 um)。58.6%的圆形色素颗粒直径和63.3%的椭圆形色素颗粒长度集中在0.40~0.80 um。正常眼压组小梁网内53.3%的圆形色素颗粒直径和100%的椭圆形色素颗粒长度大于0.40 μm;高眼压组小梁网内100%的圆形色素颗粒直径和100%的椭圆形色素颗粒长度均大于0.40 ?滋m。高眼压组小梁网内圆形色素颗粒的直径(0.58±0.11)和椭圆形色素颗粒的长度(0.90±0.12)均大于正常眼压组(0.42±0.12 um、0.72±0.12 u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4.657;P均<0.001)。结论 DBA/2J小鼠房水引流通道中最大容许通过直径为0.40 um,大于此直径的色素颗粒沉积引流通道狭窄处并引起阻塞是其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眼科,2022,31: 33-3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与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虹膜睫状体构型特征的比较分析
    王琳颢 王军明 邓超华
    眼科    2022, 31 (1): 20-2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2.01.004
    摘要431)      收藏
    目的 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与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的房角生物学特征。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同济医院58例PACG及PACS患者。方法 回顾患者病例资料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图像,测量其房角生物学参数,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主要指标 中央前房深度(ACD)、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500 μm小梁虹膜夹角(TIA500)、500 μm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500)、500 μm小梁睫状体夹角(TCA500)、虹膜根部厚度(IT500)、睫状突长度(CPL)、睫状体厚度(CBT)。结果 与PACS组(n=25)相比,PACG组(n=33)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更低(0.4±0.35、0.2±0.17),基线眼压更高(21.17±6.09、15.57±3.57 mmHg),眼轴更短(22.17±1.22、22.74±0.88 mm),ACD更浅(1.77±0.27、1.94±0.25 mm),AOD500、TIA500、TCPD500、TCA500更小(0.04±0.04、0.10±0.05 mm;3.90±4.58、11.07±4.77°;0.51±0.10、0.58±0.10 mm;60.55±13.26、71.54±12.58°),CPL更长(1.43±0.26、1.28±0.15 mm)。虹膜插入点位于睫状体基底部的比例(54.5%、20.0%)及睫状体前旋的比例(68.0%、39.4%)PACG组较PACS组更大(P均<0.05)。而IT500、CBT、虹膜成角和虹膜凸度在两组间未见差异。结论 PACG眼较PACS眼具有更短的眼轴和更浅的前房,长而前旋的睫状体构型更明显,虹膜插入点位于基底部的比例更高。(眼科,2022,31: 20-2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
    中国眼科遗传联盟 中国眼遗传病诊疗小组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遗传眼病学组
    眼科    2021, 30 (4): 249-25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4.001
    摘要1524)      PDF (1310KB)(6325)    收藏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常合并眼部多种并发症。针对RP原发病治疗的报道较多,包括药物、激光、手术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既往的治疗方法大多疗效不明确,而近期发展的某些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方法经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可改善部分患者视功能,值得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此外,RP合并白内障等眼部并发症的治疗也存在较多问题。本指南参考一些文献和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对RP原发病及眼部常见并发症的治疗进行总结,供眼科医师参考。(眼科,2021,30: 249-25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眼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胡磾 江俊宏 张聪 孙浙阳 陈思萍
    眼科    2022, 31 (1): 39-4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2.01.007
    摘要599)      收藏
     目的 研究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眼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18岁近视患者973例。方法 使用Topcon KR-8800电脑验光仪进行客观验光、Topcon VT-10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采用Canon TX-F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按年龄分成5~9岁、10~14岁和15~18岁组。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主要指标 眼压,SE。结果973例的平均年龄(10.86±2.23)岁,男性432例(44.40%)。双眼SE为(-2.42±1.49)D,双眼眼压为(17.43±3.02)mmHg(右眼眼压为17.52±2.99 mmHg,左眼眼压为17.34±3.04 mmHg)。左、右眼眼压>21 mmHg者分别占10.48%及10.38%,任意一眼眼压>21 mmHg者占10.43%。女性眼压(17.69±2.94 mmHg)显著高于男性(17.30±3.05 mmHg)(t=-1.987,P=0.046]。5~9岁、 10~14岁、15~18岁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7.29±3.02) mmHg、(17.59±2.95) mmHg、(17.81±3.30) mmHg。眼压与SE显著相关(r=-0.110,P<0.001),眼压与SE的回归方程为:眼压=-0.224 SE+16.972(F=11.812,P<0.001)。结论 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者眼压值随近视程度加深呈上升趋势,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女性眼压高于男性,超过10%的青少年近视者眼压大于21 mmHg。(眼科,2022, 31: 39-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相干光断层扫描对不同黄斑中心厚度的黄斑前膜中自动分割错误检出比较
    霍妍佼 郭彦 杨丽红 魏文斌
    眼科    2021, 30 (5): 343-34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4
    摘要437)      收藏
    目的 观察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HD-OCT)对不同黄斑中心厚度(CMT)的黄斑前膜(ERM)中的自动分割错误的检出情况。设计 诊断试验。究对象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同仁医院ERM患者147例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合并ERM患者32例。方法 所有患眼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眼底、眼底彩色照相、共聚焦激光扫描检眼镜(cSLO)和HD-OCT检查。根据CMT将患眼分为A组(ERM患者且CMT≤450 μm,78眼)、B组(ERM患者且CMT>450 μm,69眼)、C组(POAG合并ERM者CMT≤450 μm,32眼)。两位临床医生阅读HD-OCT图像,判断三组患眼黄斑区自动断层的11个分层是否准确,统计自动分割错误。对比观察不同水肿程度ERM的自动分割错误及伴有或不伴有POAG的ERM自动分割错误检出,并进行统计比较。主要指标 分割错误检出率。结果 94/ 179眼(63.95%)出现HD-OCT的自动分割错误(A组37.18%、B组94.20%、C组40.63%)。在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和外丛状层,B组的分割错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P均<0.001)。其余7层,两组之间的自动分割错误检出数均无显著差别(P均>0.05)。C组与A组在所有分割线的自动分割错误检出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HD-OCT在ERM的扫描中易出现自动分割错误,主要发生在视网膜内层;伴有明显黄斑水肿的ERM者自动分割错误显著增加。(眼科, 2021, 30: 343-34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携带ECM1基因致病变异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的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分析
    常昊昱 许可 谢玥 石婕 张昕 田露 李杨
    眼科    2021, 30 (5): 374-37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9
    摘要397)      收藏
    目的 描述中国人携带ECM1基因变异导致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变异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携带ECM1基因致病变异类脂蛋白沉积症患者北京同仁医院2例和目前中国已报道的14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表现。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Sanger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ECM1基因序列分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检出可疑致病变异的致病性,并行家系共分离验证。主要指标 ECM1基因变异、眼部体征、声音改变、皮肤黏膜异常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20.9±13.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和眼睑串珠样丘疹的表现。8例患者自出生起发现声音嘶哑,2例出现在婴儿期,6例出现在幼儿期。其中2例患者在上下睑均出现眼睑串珠样丘疹,另14例患者仅在上睑发现。这些患者共检出ECM1基因14种致病变异,包括5种错义变异、4种移码变异、3种无义变异、1种剪接位点变异、1种大片段缺失。错义变异是检出变异的主要类型,占变异总数的35.7%。变异集中发生在6、7外显子,变异频次占比为58.7%。位于第6外显子的p.(Cys220Gly)变异是中国人群的变异热点。结论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患者均有声音嘶哑和眼睑串珠样丘疹的典型表现。中国人ECM1基因变异集中在6、7外显子,热点为第6外显子的p.(Cys220Gly)。(眼科,2021,30: 374-37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远期效果的初步观察
    叶雯青 古娟 胡城 程欢欢 邓宇轩 张绍丹 解彦茜 乐融融 梁远波
    眼科    2022, 31 (1): 14-1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2.01.003
    摘要569)      收藏
    目的 观察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6~12月于温州眼视光医院行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的连续青光眼病例15例(16眼)。方法 回顾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后眼压及降眼压药物数量等信息。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眼压≤21 mmHg;其中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者为完全成功,无论是否使用降眼压药物则为条件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抗青光眼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形态。结果 15例(16眼)中男性7例,平均年龄(48.9±16.0)岁。术前眼压为(37.9±11.4)mmHg,平均用药3种(2,4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7.2±6.0)、(15.9±4.5)、(14.4±2.2)、(13.0±1.8)、(13.7±3.2)、(12.9±2.9)、(15.6±3.1)、(14.5±2.7)mmHg,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眼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的降眼压药物数量的中位数(范围)为0(0,1.5),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的降眼压药物数量均为0种,术前术后用药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及5年累积完全成功率均为81.3%。11眼(68.8%)出现术后并发症,以术后短暂性高眼压(43.8%)及前房积血(37.5%)为主。13眼(81.3%)未见明显滤过泡。结论 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新的内引流方式,初步结果显示其远期疗效高且稳定,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病例的远期疗效观察。(眼科, 2022, 31: 14-1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非黄斑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庄京京 贺永宁 罗玮
    眼科    2021, 30 (6): 459-46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10
    摘要695)      收藏
    目的 初步观察玻璃体切除手术(PPV)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高度近视眼合并非黄斑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可行性及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5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接受23G PPV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合并非黄斑孔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3以下的RRD患者56例(56眼)。方法 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非接触眼压、裂隙灯、裂隙灯下眼底镜、广角眼底照相、OCT、眼科AB超、IOL-Master测眼轴长度等检查。所有患者均行23G PPV手术,根据术前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的意愿,36例患者(空气填充组)PPV后玻璃体腔单纯无菌空气填充,20例患者(硅油填充组)PPV后玻璃体腔硅油填充。术后随访时间为5天、3周、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视网膜一期复位率、BCVA、并发症情况。主要指标 视网膜一期复位率、BCVA、眼压。结果 术后5天及3周随访时,两组患者视网膜均复位。空气填充组中1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复位,余35例均复位,复位率97.2%;硅油填充组中1例患者术后2个月余因增生牵引发生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行二次手术再次填充硅油复位,余19例均复位。16例伴有脉络膜脱离的患者中,15例视网膜一期复位。术后5天、3周、3个月BCVA与术前比均有显著提高(空气填充组t=5.663、3.014、-2.934,P均<0.05,硅油填充组t=-4.692、-2.629、-1.872,P均<0.05)。空气填充组术后5天及3周BCVA均较硅油填充组好(t=1.547、-1.789,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BCVA未见明显差异(t=1.285,P=0.051)。空气填充组术后第1天及3周各有1例患者眼压高。硅油填充组术后第1天有1例、术后5天3例、术后3周有4例、术后3个月有3例患者高眼压。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高度近视合并PVR增生较轻的非黄斑孔的RRD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对于合并脉络膜脱离的患者,也可以有选择性使用,从而有效减少硅油的应用。(眼科, 2021, 30: 459-46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OCTA视盘量化参数及其与病程、视力预后的关系
    张秋阳 赵玥 姚进 蒋沁
    眼科    2021, 30 (6): 425-42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04
    摘要506)      收藏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研究不同病程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NA-AION)的影像特征及视盘量化参数,并探讨其与病程、视力预后之间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1-6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NA-AION患者24例(24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NA-AION患者(24例2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OCTA检查并于1、3个月时复诊。比较不同病程患眼BCVA(LogMAR)、平均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放射状视盘周围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的变化,并将OCTA量化参数与BCVA(LogMAR)、病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主要指标 BCVA(LogMAR)、RNFL厚度、RPC血流密度。结果 首诊时患眼RNFL厚度(315.76±21.45 μm)较对照组(108.67±3.02 μm)显著增厚,RPC血流密度(45.49%±1.60%)较对照组(50.64%±0.74%)显著降低(P均<0.05)。与病程≤7天的患眼比较,>7天的患眼缺血区与非缺血区间的RPC血流密度差异更为显著(P<0.05)。1个月及3个月时BCVA均较基线时提高(P<0.05),1个月与3个月的BCVA无显著差异(P=0.329)。与基线值相比,1个月及3个月的RNFL厚度、RPC血流密度逐渐递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VA与RNFL厚度、RPC血流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27,0.550;P<0.05)。结论 OCTA可以观察NA-AION视盘RNFL厚度及RPC血流密度变化,视力预后与视盘RNFL及血流密度显著相关。(眼科,2021, 30: 425-42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及血清IL-1β与IL-1Ra含量分析
    林仲 牛彤彤 杜林 张晨曦 张绍丹 王海林
    眼科    2021, 30 (6): 449-45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08
    摘要493)      收藏
    目的 探索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房水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36例PDR患者与26例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对照组)。方法 采集患者外周血,并于白内障摘除术或玻璃体切除术中抽取未稀释的房水。采用免疫磁珠多重因子检测方法分析房水与血清中IL-1β、IL-1Ra、VEGF含量。比较两组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主要指标 房水与血清中IL-1β、IL-1Ra、VEGF含量。结果 PDR组房水中的IL-1β(6.7±4.3 pg/ml)和IL-1Ra(657.9 ± 445.6 pg/ml)含量均高于对照组(3.3±3.2 pg/ml和300.8 ± 368.0 pg/ml,P均=0.001);血清中的IL-1β(7.6±4.6 pg/ml)和IL-1Ra(437.8±270.2 pg/ml)含量亦高于对照组(4.9±3.7 pg/ml和279.2±226.7 pg/ml,P均=0.02)。两组房水及血清中VEGF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房水或血清中IL-1β含量均与各自同一样本中IL-1Ra的含量呈高度正相关。PDR组房水与血清中的IL-1β(r=0.50,P=0.003)、房水与血清中的IL-1Ra(r=0.66,P<0.001)含量均为正相关,但房水与血清中的VEGF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r=-0.06,P=0.72)。结论 PDR患者房水与血清中炎症因子升高的同时伴随抗炎因子的代偿性增高。针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可能为DR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血清中炎症因子与抗炎因子水平可能作为DR发生的生物标志物。(眼科,2021, 30: 449-45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多层级专科门诊中开角型青光眼亚型分布与人口学特征研究
    庞睿奇 王悦 范肃洁 曾流芝 孙云晓 郭奕钦 李茹月 曹凯 王宁利
    眼科    2022, 31 (1): 8-13.  
    摘要432)      收藏
    目的 分析开角型青光眼(open-angle glaucoma,OAG)在多层级青光眼门诊中疾病亚型分布情况及人口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青光眼专科门诊586例OAG患者。方法 回顾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主要眼科诊疗中心)、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次级眼科诊疗机构A类)、邯郸市眼科医院(次级眼科诊疗机构B类)青光眼门诊患者资料。分析OAG患者疾病亚型、性别、年龄、患者来源地。主要指标 患者人口学特征及OAG亚型构成比。结果 诊疗9584人次中,纳入OAG患者586例。平均年龄(52.35±16.48)岁,男性占59.7%。各OAG亚型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429例(73.2%),平均年龄(51.74±16.61)岁,男性占61.8%;正常眼压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NTG)108例(18.4 %),平均年龄(54.97±15.31)岁,男女均为50.0%;继发性OAG 49例(8.4%)。与主要眼科诊疗中心比,次级眼科诊疗机构NTG比例更低(分别为23.0%、10.6%,χ2=14.06,P<0.01),继发性OAG比例较高(分别为5.1%、13.8%,χ2=13.42,P<0.01)。主要眼科诊疗中心外省市患者占73.2%,远高于次级眼科诊疗机构(A类9.2%,χ2=110.58,P<0.01;B类3.5%,χ2=96.97,P<0.01)。结论 青光眼专科门诊中OAG患者性别、年龄分布与既往人群研究结果相似,但NTG患者比例较人群研究结果低。主要眼科诊疗中心青光眼门诊中外省市患者比例高,NTG患者较多,继发性OAG患者较少。(眼科, 2022, 31: 8-1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北京社区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关系
    严棽棽 孙蓬飞 高澜 姜一梦 范芳芳, 贾佳, 佘海澄 张岩,
    眼科    2021, 30 (5): 337-34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03
    摘要351)      收藏
    目的 探讨北京社区人群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的关系。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市石景山社区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中完成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随访,具有完整调查问卷、baPWV和cfPWV测量资料、免散瞳彩色眼底像清晰可读的751例。方法  由眼科医生对眼底彩照中视网膜动脉硬化依据Scheie分级法进行分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baPWV和cfPWV对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的影响。主要指标 baPWV、cfPWV、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结果 751例受试者平均年龄(62.3±7.3)岁,女性458例(61.0%),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分别为54.9%(n=412)、78.3%(n=588)、32.8%(n=246)、11.6%(n=87)。baPWV和cfPWV检测值分别为(17.1±4.0)m/s和(9.1±2.2)m/s。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现吸烟状况、空腹血糖、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肾小球滤过率(eGFR)、服用降脂药、降糖药、降压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史等因素后,ba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显著正相关;baPWV每升高1 m/s,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加重的患病比例增加6%(OR=1.06,95%CI:1.00~1.12,P=0.037);相较于baPWV<14 m/s的人群,baPWV≥14 m/s的人群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加重的患病比例升高74%(OR=1.74,95%CI:1.12~2.70,P=0.013);baPWV介于14~18 m/s之间的人群较baPWV<14 m/s的人群,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加重的患病比例升高66%(OR=1.66,95%CI:1.07~2.59,P=0.025),而baPWV≥18 m/s的人群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加重的患病比例升高125%(OR=2.25,95%CI:1.29~3.91,P=0.004)。cf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baPWV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显著正相关,baPWV越高,其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越重。相较于cfPWV,baPWV更能够反映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的程度。(眼科, 2021, 30: 337-34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141例神经梅毒患者眼部表现的临床分析
    王胜男 孙挥宇 毛菲菲 李丹 鲁丹 刘夕瑶
    眼科    2021, 30 (5): 386-39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5.011
    摘要744)      收藏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眼部表现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2019年北京地坛医院眼科神经梅毒患者141例(282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眼位、眼球运动及眼底检查结果等,描述并分析其临床特征。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瞳孔、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改变以及与眼球运动相关的颅神经病变等。结果 141例神经梅毒患者中有眼部表现者74例(52.5%)(127眼)。瞳孔异常者61例(43.3%)(107眼),其中18例(33眼)以Argyll-Robertson瞳孔为唯一表现,6例(8眼)以Adie瞳孔为唯一表现。葡萄膜炎35例(24.8%)(61眼),麻痹性斜视7例(5.0%)(8眼),视神经病变6例(4.3%)(11眼),梅毒性巩膜炎2例(1.4%)(2眼)。结论  神经梅毒相关眼病临床表现多样,最常发生瞳孔改变和累及视神经的葡萄膜炎。(眼科, 2021, 30: 386-39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新冠疫情对眼科急诊疾病构成的影响
    乔春艳 张慧 李健 王倩 张举 侯芳 章征 桑景荭 牟大鹏 刘克高 曹凯 尤慕西 田玮 魏文斌 王宁利
    眼科    2022, 31 (1): 45-5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2.01.008
    摘要533)      收藏
    目的 调查2020年新冠疫情严格管控初期(1月23日~2月23日)及缓解期(10月1~31日)眼科急诊疾病谱特征。设计 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 新冠疫情严格管控初期及缓解期北京同仁医院(崇文门及亦庄院区)眼科急诊连续就诊的病例7741例。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与分析患者人口学信息、疾病诊断、就诊时间。主要指标  疾病构成比。结果 缓解期接诊5704例,是初期的2.8倍。30~39岁就诊者最多,占21.8%(初期占22.6%,缓解期占21.5%)。初期与缓解期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3.0±20.1)岁、(39.6±21.2)岁(P<0.001),18岁以下者初期与缓解期分别占12.3%、19.7%(P<0.001)。7741例中眼表疾病占43.0%,(初期41.4%、缓解期43.6%),眼外伤占29.5%(初期28.9%、缓解期29.7%,其中初期及缓解期电光性眼炎分别占3.5%、0.7%,P<0.001;眼球穿通伤分别占2.7%、1.7%,P<0.05;眼异物伤分别占2.7%、6.2%,P<0.05),眼睑泪器疾病占10.3%(初期9.0%、缓解期10.9%)、青光眼占5.8%(初期7.8%、缓解期5.0%,P<0.001)、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占4.0%(初期4.9%、缓解期3.6%)、自身免疫性疾病占3.0%(初期4.1%、缓解期2.6%)。结论 新冠疫情造成眼科急诊就诊人数减少尤其是18岁以下患者。疫情期间电光性眼炎明显增多,眼异物伤明显减少。(眼科,2022, 31: 45-5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刘妍 王怀洲 康梦田
    眼科    2021, 30 (6): 435-43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06
    摘要479)      收藏
    目的 评估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10月至2018年5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的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7例(63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术后1、3、6个月,1、2、3、4、5年进行随访。以术后不使用降眼压药物,且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术后需要使用降眼压药物控制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分析术前与末次随访眼压情况与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患者进行小梁切开术前是否有青光眼手术史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小梁切开术后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主要指标 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为(24.8±9.0)mmHg,术后末次复查的平均眼压为(16.9±4.7)mmHg(P=0.000)。术前用药(2.9±0.9)种,术后用药(0.7±1.0)种(P=0.000)。术后1、3、5年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72.1%、62.7%、41.2%、,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1.8%、88.1%、76.5%。术后早期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前房积血,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波动。无严重远期并发症出现。末次随访时,术前有无抗青光眼手术史患者的眼压分别为(18.1±5.1)mmHg和(15.7±4.0)mmHg,与术前比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98)。结论 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对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长期安全有效的降眼压手术方式。术前有无抗青光眼手术史对手术的降眼压效果无显著影响。(眼科,2021, 30: 435-43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患者房水病毒类型检测分析
    沈琳 王红 赵萌 魏文斌
    眼科    2021, 30 (6): 421-42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03
    摘要383)      收藏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为病毒感染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房水病毒检测结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临床诊断为病毒感染性前葡萄膜炎患者25例(25眼)。方法 记录患者全身病毒感染病史,对患者进行血清免疫学检查(HLA-B27、RF等)、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等),通过前房穿刺获取房水,应用RT-PCR技术检测房水病毒。通过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临床表现与PCR检测病毒阳性的关系。主要指标 房水RT-PCR病毒检测结果。结果12例(48%)患者有病毒感染病史。25例(25眼)患者中14例(56%)房水RT-PCR病毒检测阳性。其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9例(36%),患者既往均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单纯疱疹病毒4例(16%);巨细胞病毒1例(4%)。PCR检测病毒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角膜水肿(19眼,76%)(OR=2.006,P=0.043)、眼压升高(19眼,76%,平均(32.3±19.7)mmHg)(OR=1.905,P=0.013)、色素性KP(9眼,36%)(OR=1.31,P=0.014)或细小灰白KP(8眼,32%)(OR=1.41,P=0.014)。结论 RT-PCR房水病毒检测对临床辅助诊断病毒前葡萄膜炎有一定价值。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最常见的致病病毒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角膜水肿、眼压高、色素性KP或细小灰白KP。(眼科,2021, 30: 421-4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曲安奈德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
    姚一民 柴茜楠 魏玉华 王彩霞 尚庆丽 叶存喜
    眼科    2021, 30 (6): 453-45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09
    摘要524)      收藏
    目的 研究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intravitre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IVTA)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anterior macular membrane,IMEM)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与视功能的影响。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接受手术治疗的IMEM患者74例(74眼)。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VTA组(注药组,38 例38 眼)和单纯玻璃体切除术组(对照组,35 例35 眼)。两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剥除黄斑前膜及内界膜,注药组术眼术中IVTA 2 mg/0.05 ml。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macular fovea thickness,CMT)、异常中心凹内层(ectopic inner foveal layers,EIFL)+外丛状层厚度及眼压的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BCVA、CMT、EIFL +外丛状层厚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BCVA与EIFL+外丛状层厚度均密切相关(r=0.934,P=0.005)。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χ2=3428.83,P<0.001;χ2=445.67,P<0.001);术后3、6、12个月,两组间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04;χ2=11.31,P=0.001;χ2=22.54,P<0.001),注药组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明显。注药组和对照组CMT术后均显著降低(χ2=1121.82,P<0.001;χ2=355.92,P<0.001);术后3、6、12个月,两组间C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7,P<0.001;χ2=21.15,P<0.001;χ2=28.88,P<0.001),注药组患者术后CMT降低较对照组明显。注药组和对照组EIFL +外丛状层厚度术后显著降低(χ2=842.68,P<0.001;χ2=246.40,P<0.001)。术后3、6、12个月,两组间EIFL+外丛状层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01;χ2=15.93,P<0.001;χ2=11.98,P=0.001),注药组EIFL+外丛状层厚度降低较对照组明显。结论 IMEM患者玻璃体手术术毕时IVTA有利于黄斑解剖结构和视功能的恢复。(眼科,2021, 30: 453-45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急诊青光眼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乔春艳 康梦田 张慧 李健 曹凯
    眼科    2021, 30 (6): 441-44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6.007
    摘要364)      收藏
    目的 研究急诊青光眼患者人口学特征、诊断分类、季节分布和治疗转归。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10月23日~2019年10月22日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急诊的急性眼压升高的青光眼患者205例(230眼)。方法 初诊时记录患者的病史、体征和诊治情况,急诊救治后由青光眼专家进一步明确诊断,完成后续治疗,随访1年以上评估患者视力预后。主要指标 各类青光眼人口学特征、发病季节、治疗效果及视力预后。结果205例(230眼)患者平均年龄(61.7±13.8)岁(9~89岁),其中60~69岁最多(41.5%)。女性130例(63.4%),男女比例1:1.73。患者主要来自北京(72.7%)。从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79.3小时(1~2160小时),平均眼压(46.4±11.8)mmHg。确定诊断包括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32例(64.2%,简称闭青),继发青光眼59例(28.8%,简称继青),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例(2.4%,简称开青),其他类型青光眼9例(4.4%)。其中闭青21例(15.9%)是双眼同时急性发作。闭青中122例(92.4%)是急性闭青,7例(5.3%)慢性闭青急性发作,3例(2.3%)既往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急性发作。继青中最多的是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青(27例,45.8%),其次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9例,15.3%)。急诊初步诊断闭青中19例(12.6%)修正诊断为继发性闭青,其中18例晶状体半脱位,1例晶状体膨胀期。整体就诊人数最多的月份是1月(n=46,22.4%),12月(n=26,12.7%)和7月(n=23,11.2%);就诊人数最少的月份是4、5、6月(n=7、6、8)。闭青患者最多是1月份(n=31,23.5%),其次是7月份(n=20,15.2%),秋冬季(11月到次年2月份)患者最多(n=72,54.5%);就诊人数最少的月份是4~6月(各4例,3.0%);7月份男性(11例,55%) 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月份。168 例 (82.0%)使用了全身及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2小时后仍有70例(34.1%)眼压不能被控制需行急诊降眼压手术,主要包括闭青47例(35.6%),晶状体半脱位继青18例(66.7%)。晶状体半脱位继青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末次随访视力为盲和低视力的比例分别为12.2%(n=25)和8.3%(n=17)。结论 急诊青光眼患者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主,隆冬和盛夏是高发季节,积极治疗后仍有20.5%的低视力或盲。需注意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青光眼初诊容易误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约1/3闭青、2/3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眼压,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眼科,2021,30: 441-44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